第15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不忘初心使命 争取更大光荣
 
标题导航
突破 肺癌将有望变成慢性病
湖北近期强降雨已致141万余人受灾
福建漳州一海域11人被卷入海中遇难
青海柴达尔煤矿冒顶事故19人仍被困
分类广告
2021年08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科学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突破 肺癌将有望变成慢性病



  本报综合消息 最新一期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癌症》,刊发了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即用于中国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新型联合治疗方法。该方法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至17.9个月,意味着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45%。
  据了解,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并且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传统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疗法,但5年生存率低。在亚洲人群中,35%~5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会出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EGFR中最常见的突变是外显子19缺失(Del19)和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通过口服抗肿瘤药厄洛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标准化疗疗效更好、副作用更低,但多数因获得性耐药而导致治疗失败。
  2015年,由吴一龙团队牵头、中国14家中心参与开展了一项用于中国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Ⅲ期研究,对比了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与厄洛替尼单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了两组获得性耐药的特点。该研究团队认为,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免疫球蛋白G1抗体,可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最终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厄洛替尼和贝伐珠单抗的联合治疗可能会延长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截至2019年1月18日,研究发现,与厄洛替尼单药治疗的11.2个月相比,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为17.9个月,意味着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45%。研究还发现,联合治疗的毒性可管理、可耐受,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本研究证实了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在EGFR敏感突变的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具有临床获益和可控的安全性风险。因此,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可作为晚期、转移性或复发的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周清说,厄洛替尼和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不仅显著延长了总体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在脑转移患者中甚至具有延长总生存期的趋势。
  吴一龙表示,肺癌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未来将继续致力于新靶点探索、新药研发、新模式建立、难点热点问题攻关等,重点在于以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肺癌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以期实现将肺癌变成一个慢性病的目标。
◎新闻链接 靶向治疗背后的艰苦历程鲜有人知
  2004年,美国一研究团队发现非小细胞肺癌(NSCLS)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驱动基因。
  通过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145例及北京、上海、广州等6所协作单位共506例肺癌患者EGFR基因的活化突变状态,吴一龙教授团队发现EGFR突变发生在中国人体内的比例远远超过了欧美人。2005年,这一发现在业界引起轰动。
  2009年,吴一龙和莫树锦等教授发起的研究发现,靶向治疗使EGFR突变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达22个月。
  2001年,中国第一例靶向治疗的肺癌病人正是在吴一龙穿针引线下出现的,背后的艰苦历程鲜有人知。“过去有效率只能达到25%到30%,如今通过靶向治疗,有效率可以达到70%到80%。它像生物导弹一样精准,也被称作精准治疗。”吴一龙教授告诉记者,肺癌靶向治疗是针对EGFR、ALK突变的患者,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
  “2002年到现在,第一批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到现在还有健康活着的。活过五年的患者比例是30%,活过十年的患者比例是10%。”吴一龙告诉记者,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患者的生存率还会提高。
  2015年,吴一龙在多个场合表示:“我的梦想是再过5到10年,治疗肺癌可以像治疗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通过终身服药就能控制,成为可控的慢性疾病。”慢性病的指标之一是病人的中位生存期要超过60个月。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20年12月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癌症发病第一的仍是肺癌,新发病人数为82万;肺癌致死人数高达71万,占我国癌症死亡总数的23.8%。
  据吴一龙团队发布的《2020年肺癌临床研究新进展》,辅助靶向治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达75.5个月。吴一龙证实,75.5个月的中位生存期是一代药的临床实验结果,如果用最新的三代药,数字将会更加可观。“几年前提出把肺癌变成慢性病的口号,很多人都认为是一种妄想,但通过事实可以看到,我们开始实现这个目标了。”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