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文化圣地浮烟山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人文潍坊

第02版
文化圣地浮烟山

第03版
文化圣地浮烟山
 
标题导航
浮山多泉树木蓊郁
2021年08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浮山多泉树木蓊郁
  浮烟山远眺



  梁启超先生言:“凡此端序,无不一一与地理有极要之关系。故地理与人民二者长相待,然后文明以起,历史以成。若两者相离,无文明,无历史。其相关之要,恰如肉体与灵魂相待以成也。”浮烟山区域文化的创生与发展,正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历史与地理环境中传承有序长期实践的辉煌结晶。
  
属泰沂山脉之余脉 海拔较低遍地涌泉
  “浮烟山”初名“浮山”,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所载青州下辖北海郡治平寿城。领县五,其中平寿县有浮山、金关山。
  碑铭“伏烟山”,如《宋牟懿等建伏烟龙王庙碑》:“潍州北海县斟城乡马柳保……崇宁三年(1104)九月二十一日建立伏烟龙王昭□□□行宫庙一所。”宋代斟城乡即在浮烟山下,山名与山神名往往相应,据此碑刻,北宋亦称“伏烟山”。
  《金史·志第六·地理中》潍州北海,有浮烟山。《金龙泉院尚书礼部牒并记》中载:“潍阳右侧北海西南三十里,风景绝伦一方,所幽微罕见。村名西平寿,所属第八都,地厚桑枣肥,农人稠,列成街道,前临朱雀水,背靠玄武岗;西观孤竹君,东望浮烟王……大定四年岁次甲申(1164)……立石。”“东望浮烟王”,可与《金史》“浮烟山”合证。
  《元浮烟王庙碑》:“潍阳西南二十五里有山曰浮山,于上有一神祠,不知记年矣。其山不高,週迴之秀,川园广阔,地肥桑沃,人烟稠密……孙兴庄前有一神祠乃浮山浮烟王行马之宫……至元二十三年(1286)十月下旬……立石。”
  《元孤山庙碑》:“孤山者,潍州西名山也……此山之东南系北海治坤三十里,风景绝伦罕见,村名曰西平寿。加以地厚桑肥人稠,列成街道,东望浮烟王……泰定贰年(1325)岁次乙丑孟夏月上旬……立石。”
  清乾隆《潍县志》卷首图三《四境疆域图》图标“符山”。
  由文献、地志与碑版合证,可知今浮烟山之名称演变大致如下:
  浮山(魏)→阜山(隋)→浮烟山、伏烟山(宋)→浮烟山(金)→浮山、浮烟山(元)→程符山(明)→符山、程符山、浮山、浮烟山(清)→浮山、浮烟山、符山(当代)。
  浮烟山属泰沂山脉之余脉,由其西去依次为黑山、孤山、方山、香山与峱山,向东则是塔山、峡山。若把泰山比作一位巨人,而泰沂山脉则是这位巨人伸向东海的巨臂,而浮烟山则犹如巨臂东部的一个侧点。浮烟山西侧由近及远有:大圩河、桂河、丹河、尧河、弥河、阳河、淄河;东侧有小圩河、白浪河、虞河、张沔河、浞河、潍河等。浮烟山独立特起,南望齐都营丘、擂鼓山与汶水;北则展百里平原与广袤滩涂大海相接。浮烟山与黑山、孤山、方山等一脉相连,而浮烟山位于最东端,且海拔较西边诸山低,故此处源泉最多且水质甘冽,故树木蓊郁,山清水秀。
  《潍县志稿·杂稽》载:“城南洼在县城南二三十里不等,凡六七处,皆出长岭高埠之麓,出于程符山者尤多。遍地涌泉,浸淫数亩,种莲艺苇且可引为灌溉之利。居民呼为山泉,有涧头、艄公、山南、补生、安稼、莲花、膏润之名,悉园林胜地也。”由此可见,浮烟泉水、田园村舍、红莲蒹葭,宛如画中。

平寿古城三面临水 白浪河为其母亲河
  “平寿”古国始见于夏代。浮烟山周近皆平畴沃野,属于白浪、大圩、小圩河冲积台地,饱含腐殖质,宜于农桑,并且环境优美,川流密布,名泉数十;古代寺庙林立,唐宋元碑刻铭文无不称颂此地良田膏壤、五谷嘉禾、街衢市肆、园林清幽而远胜于他境。如《元孤山庙碑》:“兹者西平寿村,隶潍阳之坤三十里,即汙河上源是也。其一川之地,人烟稠密,土脉肥壤,园林幽落,桑枣荣茂,良谷美稷,无不丰收,比他处殊异哉!”夏至汉魏,平寿故城遗址(今平寿村及其以北)位于大圩河上游,城北乃圩河两源汇合处,可谓三面临水。而浮烟山与黑山之间隔五六公里,南北水流通畅,气候温润,所以地下水尤为充盈,致使地面山脚泉流涌布。
  白浪河乃是历史上平寿、营丘、北海、潍州、潍县、潍坊城市的母亲河。河西由浮烟山上冲刷下腐殖质淤积在河岸,遂使西岸比较平缓,更便于人类居处汲饮生活,故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的遗址群多数位于白浪河西岸。龙山文化姚官庄先民、夏平寿,商周营丘,汉魏北海、平寿,隋唐下密、潍州,宋元明清潍州、县治所均位于白浪河西岸。尽管随时间的推进,人类活动的中心逐渐北移,但隋唐之前漫长历史上之中心就一直在浮烟山及其周近。
  因距潍县城区最近最美者莫过于浮烟山,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或闲暇盘桓,或重阳登临,留下诸多咏赞浮烟山与历史胜迹锦绣诗篇。凡此,不仅仅囿于山水佳胜,其中更有浓重的对浮烟山一带悠久历史文化的无尽向往和缱绻幽思。

麓台位于浮山东北角 唐代称此地为鹿台
  浮烟山东麓之“麓台”,历史名称有变。唐以前未见记载,《唐北海县令若乇居安置菩萨像记》载:“大唐开元十五年(727)正月十五日,北海县鹿台乡新王村王思礼,因逐兔入一穴,掘得此菩萨。”由此可见,唐代地方称此名胜为“鹿台”。
  清乾隆《潍县志稿》卷之一“古迹”曰:“麓台,在县西南符山之东北角,有台。《寰宇记》:‘州西二十里,高二丈三尺,有泉甘冽号曰补生泉。’《九域志》:汉相公孙弘别业;燕慕容太子读书处。明尚书刘应节于此筑别墅,有题咏。”乾隆《潍县志·艺文志》潍县令侯抒愫《潍阳十景小记》:“汉平津侯读书之麓台。”由此可见“麓台”地名,或最早见于唐开元十五年,本名“鹿台”。
  《元修贞观碑》:“潍州北海县西南距城半舍地,有村曰望流。土风繁夥,地脉肥沃,亦州境之胜焉。有台拔出名曰‘麓台’,台上有堂殿巍然,其来旧矣……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日清真大师知宫张志通立石。”可见今“望留”元代名“望流”,乃望流水之意。
  《潍县志稿·疆域·遗迹》载:“汉公孙弘墓。即今第二区麓台,始见于昌乐朱刘店唐武后时《王义和造桥记》《元和郡县志》云:‘在北海县西。’《寰宇记》云:‘在潍州西二十里,高二丈三尺,《汉书》云公孙弘葘川人也,为丞相,封平津侯葬于此冢。’后有泉曰补生泉。《齐乘》云:‘在潍州西,孤山之麓一小埠下,名麓台村。’又《九域志》云公孙弘读书处。元张起岩《麓台秋月诗》:‘银河漾漾净天街,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照人来。’乾隆《志》云燕慕容太子读书处于此。郭麐《竹枝词》云:‘轶事为传麓台月,当年曾照慕容超。’明刘应节又建麓台书院于其侧,以育多士焉。”由碑版与志乘合证,唐代之名“鹿台”,宋代以来则咸称“麓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