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圣地浮烟山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人文潍坊

第02版
文化圣地浮烟山

第03版
文化圣地浮烟山
 
标题导航
祠庙禅林经幡烟云
2021年08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祠庙禅林经幡烟云
  朝阳观



  平寿古城周围山川水流,环境优雅,人民安居乐业,故得处处祠庙,袅袅香烟,氤氲漫布,汉魏以降更甚,仅清代潍县郭麐《潍县金石志》以及《潍县志稿》等所载录造像题刻庙堂碑记就有四十余通。

南北朝: 寺庙规模不大数量较多
  《东魏王二郎等三百人造像》中显示,款识造像时在武定二年(545),造像碑首刻三佛,碑阴首刻十七佛,碑在县城西南昌乐境曹家庄庙中。《北齐诸维那等四十人造像记》显示,款识造像时在北齐天保五年(554),为单体坐像,潍县西南成张(章)庄出土。《北齐高阳郡都昙造像记》显示,款识造像时在北齐天保十年(559),为单体卢舍那造像,县城西南小许庄出土。《北齐高阳郡都昌县人成树造像记》,款识造像时在北齐天统□年岁次戊子(568),为单体造像,潍县西南白佛寺出土。以上所揭列4种佛教造像为单体或多体,尽管造像与题刻多所残泐,但是所记内容与年号时间大都可辨。这些造像供奉地点均在浮烟山周近,而且环卫汉魏平寿城。
  文献与考古资料证明,佛教传入中土之时远在东汉明帝之前,不仅有陆地而且还有海上传入的航图。潍坊地区佛教传入的时间,大概在东汉时期,因为在潍县、临朐与诸城的乡邦志乘中,或有东汉时期建立佛教寺庙之记载。平寿故城周近佛教寺庙遗址出土东魏武定与北齐天保年间佛教造像,由题记所见东魏武定二年(545)所造佛像,参与并襄助此善举者300余人,而北齐天保五年(554)所造像参与者40余人,这可与潍坊区域当时正值佛教信仰繁盛的情景相契合,亦可揆诸浮烟山周近人们信仰佛教之普遍。南北朝时期浮烟山平寿城周近寺庙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数量较多。如果从魏晋绵延隋唐而至宋金元代,此处寺庙数量之多,恐怕亦是其他区域所难能比及的。

隋唐:信奉佛教和道教
  如《隋梅伯高泥造像》:“大业四年(608)二月廿三日佛弟子梅伯高,上为国王帝主下为亡过父母敬造佛像一区……出县西乡涝埠庄。”《唐北海县令若乇居安置菩萨像记》:“大唐开元十五年(726)正月十五日,北海县鹿台乡新王村王思礼因逐兔入一穴,掘得此菩萨。县丞若乇居适此时独起县令。遂移此圣容将于此堂安置。”从题中可推断开元十五年(726)正月十五日,鹿台乡新王村王思礼逐兔入穴而得此佛像,故此造像或为南北朝时期雕造,因灭佛而掩埋窖穴。县丞得擢县令,适逢佛像出土,自然认为之乃祥兆,故由城外移入城中庙堂供奉,可见不仅平民百姓,而且地方官吏更是信奉佛教。
  最有名的《唐王义和等造桥残碑》,款识造桥时在唐延载元年(694),碑在潍县城西之昌乐朱刘店庙壁,正位于浮烟山西北侧近。石碑仅存上半,残高4尺余,宽四尺。据此碑文描述,主要是神仙道家之事,故此或应算为道教之碑。唐王朝的建立,由于帝门姓氏而想攀附历史名人,故而曾一度倡导国人崇尚老子,信仰道教。可是由于佛教极度兴盛的原因,尽管由国家之倡导,但还是佛教处于上风。碑文所记造桥时间正是武则天当政极盛之时,而造桥者为寿光人上柱国王义和,唐代上柱国多为军功而授,像魏征也有此职衔。从碑记内容语词似乎看不出多少佛教崇信的意思,倒是满篇道家与儒家的词汇。由此或可推考,上柱国王义和所崇信的应是道家与儒家兼容。
宋代:信仰颇具地域特色
  《维大宋国潍州北海县高阳乡北城张村税户盖可行等造香炉记》中载,天禧五年(1021),北城张村(今大成章)盖可行等造香炉,旨在敬奉孤竹君之造化庇庥。香炉在潍县西南乡庙。孤竹君主庙在昌乐,而周近百姓多蒙庇庥。宋代浮烟山北侧城张民人感于孤竹君神力驱除霜雹而致风调雨顺、干戈永息、年年娱乐,敬造香炉感恩供奉。凡此信仰属于道教范畴,亦是颇具地域特色的宗教信仰。
  《王存等造香炉记》:“潍州北海县斟城乡马柳保程傅村王存等纠集众人初造香炉一座。”时在元丰元年(1078),石在县城西南洪福寺。《牟懿等建伏烟龙王行宫记》:“潍州北海县斟城乡马柳保村社官牟懿……崇宁三年(1104)……建立伏烟龙王昭行宫庙一所……石出县西南。”
  这几种石刻均属于道教范畴。由《牟懿等建伏烟龙王行宫记》,可知当地人们对浮烟山的崇拜,这是为浮烟山神创建行宫之最早记载,而后金元历代都有重修祭祀浮烟山神的碑刻。
  又如《无动如来述轻重罪陀罗尼经幢》《徐京等造香炉序》《盖倚等造香炉记》等,均属于佛教信仰。
  可见有宋一代,浮烟山周近道佛两家并存,百姓和地方官吏各有其信道或信佛之取向。

金代:寺庙众多规模宏大
  《大金潍州北海县西平寿村创修龙泉院记》载:“圣德垂恩赐院额于天下。潍阳右侧北海西南三十里,风景绝伦,一方所幽微罕见,村名西平寿。所属第八都,地厚桑枣肥,农人稠,列成街道,前临朱雀水,背靠元武岗,西观孤竹君,东望浮烟王,源河湛水,浪浪长流,砣山暗云,时时涌出……宏释教者首涅槃华严,敬儒典者读周易礼记……观院额号曰龙泉,睹圣景人间天上,龙泉水冬夏常然,太湖石春秋不变,殿前面松竹侵天,法堂后花果遍坠。阜昌年(1130年—1137年是伪齐政权刘豫的年号)禅室初兴,大定岁修院不住。”创修龙泉院得赐院额在大定三年,创修时在翌年即大定四年(1164),碑在县城西南龙泉院。《勑赐宝泉院记》载:“其土膏壤,其民殷富,皆敬崇儒释……创院立名曰大圣院……四年(1164)二月终获奉勑命宝泉院……大定十四年(1174)岁在甲午九月十九日记。”碑在潍县西南昌乐境内耿弇庄宝泉废院。
  这两处规模盛大的祠庙,称龙泉院、宝泉院,皆因浮烟山周泉水众多,人民赖以生活,故建立庙堂以奉祀。
  还有《大金潍州重修洪福院记》:“潍州之南二十五里有村旧名程傅。此村地厚桑肥,人稠物穰,北望浮烟王,西望明公山,南望营丘城,正东白浪水……大定十七年(1177)九月日住持僧德真立石。”
  龙泉院碑高1丈1尺5寸余、宽4尺6寸余;宝泉院碑高9尺余、宽4尺余;洪福院碑高1丈2尺余,宽4尺余,可称为鸿篇巨制。从碑石的形体可以推想当年庙貌规制,这些得到礼部牒文而建立的寺庙规模宏大。由此可见,金代浮烟山周近不但寺庙众多而且规模宏大。
元代:道教盛行
  元代关于庙宇的记载有《元师资和尚塔石刻》《元僧塔石刻》《朗公塔石刻《重修孤山行宫庙记》《旺公和尚寿塔记》《重修浮烟王行宫记》《重修孤山行宫庙记》《庆公塔石刻》等。浮烟山东侧修贞观,俗称“朝阳观”,元代《修贞观记》载:“潍州北海县西南距城踰半舍之地有村曰望流,土风繁夥,地脉肥沃,亦州境之胜焉。有台拔出名曰麓台。上有堂殿巍然,其来旧矣。其台殿周围景物清幽非他处所及。巉巉而直上者台半之山也;澄澄而练净者台下之泉也。虚簷峻宇,幽窗静户,适当乎山光水色之间真天仙之攸宅,人间之胜概焉。自贞祐(金宣宗完颜珣继位初年号,1213-1217)兵烬之后,阒无人迹,但盘根悬蔓,穴鼠搏……有里人赵志古先生结茅而庵焉。先生世业大农,悟人世之幻泡,超然有物外之举,遂尊礼清和真人长春真人为师傅,受道业冥至理……昔我元元圣祖,发明道教,照见众生……掌教清和真人书其额曰修贞观,意谓贞者正也……岁次丙辰冬十二月吉日将仕郎益都路北海县主簿傅汝梅记,延祐三年(1316)十二月日清真大师知宫张志通立石。”碑今在县西南麓台庄。碑高8尺,宽3尺5寸。
  还有《创建三皇神门残碑》《重修黄山公之庙记》《重修孤山行宫记》《重修龙泉院记》《重修黄仙公庙记》《元孤山行宫碑》等。
  元代道教盛行,诸如浮烟龙王、孤山龙神广灵侯、龙泉院以及黄仙公等大都属于地方山水神灵,而浮烟龙王、孤山龙神、龙泉院则崇信龙王。此地近海,据称山泉往往于北海相同,龙王得以潜行来往,所以龙泉之庙较多,如城东六十里的柳毅山以及宋家双庙都有龙王水泉之庙宇。黄仙公应属于山神之类,亦是深得地方崇信。
  总之浮烟山一带从魏晋而至宋元凡八九百年间,祠庙多而宗教兴盛,魏晋乃佛教,唐宋则佛道兼有、甚至三教并兴,金元时期应以道教为主。但是在释道儒三大家笼盖之下,浮烟山一带自宋代以来,则是崇信地方山水神灵,这既是地方特色,也是浮烟山宗教的历史特点。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