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福岛排污引发的渔业声誉受损和销量下滑 |
日本政府拟花钱买海鲜 |
|
|
据日本媒体24日报道,据相关人士透露,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已经决定“通过海底隧道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放至近海”。据称,采用这种排放方式的原因是:更容易让核污染水在海洋中扩散。同时,如果核污水排放导致海产品销量减少,政府将动用国家财政资金集中收购。 近海排放更易扩散 受2011年发生的大地震及海啸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3号机组堆芯熔毁。截至今年3月,包括为冷却这些堆芯而注入的水和周边不断汇入的地下水、雨水在内,核电站内已产生125万吨核污染水,而且仍在继续增加。 今年4月,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依然作出决定,称要把核污染水经过滤、稀释后排放入海。据称,排放将于大约两年后开始,预计将持续20年至30年,直到废堆工作完成。这一决定引发日本各界强烈反对,特别是渔民和水产业者担心生计受到“毁灭性打击”。 据日本媒体24日援引相关人士的话报道称,日本政府和东电研究过两种核污染水排放方案,一是通过海底隧道排放至距离核电站1公里左右的近海,二是直接从沿岸排放。 据相关人士透露,日本政府与东电已经决定采用“通过海底隧道排放至近海”的方案,据称理由是这种排放方式“更容易让核污染水在海洋扩散”。 报道还说,由于开凿海底隧道需要稳定的地下岩层,东电决定于9月开始对相关海底状况进行磁力勘探,之后实施钻探调查,以确认地质结构。东电还将在9月向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提交实施该计划的申请。
若渔业受损将由政府“填坑” 日本政府24日就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相关问题召开会议,并表示,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如果导致日本渔业形象受损、海产品需求下滑、销量减少及价格下跌等情况,政府将动用国家财政资金收购海产品。 根据计划,一旦日本海产品国内外销量明显下滑,政府将通过新设立的基金等暂时收购可冷冻的海产品加以保存,对无法冷冻的海产品将帮助扩大销路。但目前,这一基金的规模和细节还没有确定。 另外,日本政府将指示东京电力公司,尽早出台具体赔偿框架,以防止上述国家措施无法弥补渔业损失。 核污染水入海十年后影响全球海域 直接把核污染水倾倒入海,放射性物质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海洋呢? 所谓核污染水,是指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为防止堆芯熔化,不断向反应堆注入的冷却水。此外,不断会有雨水和地下水自动流入。当前状态下,福岛核设施每天会产生140吨的核污染水。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染水会被送入“多核素去除设备”进行净化处理。核废水中包含的“铯”和“锶”等62种放射性物质会被吸收,但包括“氚”等在内的放射性元素难以彻底清除。 德国一家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日本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到太平洋大半区域,三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将遭到核污染影响,十年后将蔓延至全球海域。 日本渔业从业者坚决反对立场未改 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事关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安全,事关各国人民生命健康,国际社会普遍对日方此举可能带来的影响表示强烈担忧,以福岛县为首的日本各地渔业从业者也一直强烈反对。 福岛县渔业协同组合联合会负责人24日表示,该组织坚决反对将核污染水排放到海洋的立场没有改变。 日本全国渔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会长同一天也发表声明说,该组织已要求日本政府对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的方案“进行负责任的说明”,但至今没有得到具体答复。 数据统计,在核事故之后,福岛县渔民数量下降到1100多人,渔船只有400多条,比事故前减少超过四成,捕捞年产值仅为8亿多日元(约合人民币4700万元),从经济账来看,赔偿渔民损失并不是一个大数目。针对会议提出的救助对策,福岛县渔业团体表示,这些对策不够具体,仍然对排海决定表示坚决反对。 在日本政府的宣传用语里面,一直用“风评”来解释渔业面临的负面影响,这个词是指“没有根据的谣传”,潜台词就是:核污染水排海是安全的,只不过是消费者觉得不安全,渔业面临损失,错不在排海,错的是消费者的不理智。但这样的文字游戏并不能转移国际社会的注意力。从9月份开始,国际原子能机构将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方案的安全性着手展开调查。 沿海各国有权采取行动向日方索赔 通过海底隧道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放至近海,这是日本政府罔顾国内外强烈反对、单方面迈出威胁全球环境安全与民众健康的危险一步。亚太邻国乃至全球沿海国家均有权采取行动,向日方进行索赔。 日本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公约的缔约国,逃脱不掉其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正如相关国际法专家指出,一旦日本核污染水排放造成严重环境破坏,相关国家可在科学测定本国受害情况的基础上,保留对日本提出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的索赔权利。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