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
已建成世界最大住房保障体系 |
|
|
8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副部长倪虹围绕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 取得成就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8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介绍,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9平方米。我国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 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城市数量达687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1万平方公里。 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以来,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同步支持1075万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贫困群体改造危房。 2020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为全社会提供了超过5000万个就业岗位。 “十四五”期间,住建部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 答记者问 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改善新市民和青年人居住条件 会上,有记者提问称,新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的住房困难是一个普遍问题。住建部近年来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相应的考虑? 对此,倪虹指出,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是一个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而凸显的问题。由于新市民和青年人工作年限比较短,收入相对比较少,购房和付租金能力比较弱。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现在在大城市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是靠租房来解决住的问题,然而租金付得起的房子区位比较远,区位比较好的租金又比较贵,这成为新市民、青年人买不起房和租不好房的一个现实困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重视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努力做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供给。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缓解住房困难。 倪虹表示,城市政府应该下决心、下力气解决好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下一步,要重点抓好政策落实,真正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让新市民和青年人能早日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有记者提问,近期部分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住建部在解决城市内涝方面有什么措施? 对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表示,城市的排水防涝安全是我们城市安全运行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和环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了“十四五”期间城市内涝治理工作。 城市内涝治理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这个系统性体现在三个方面:流域区域洪涝统筹体系;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应急管理体系。 这三个体系必须要同时发力,才能真正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十四五”期间,住建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抓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的落实,指导地方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法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建立健全流域区域洪涝统筹机制,同时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确保能有效应对内涝防治标准以内降雨,在超标降雨条件下,城市生命线工程及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的功能不能丧失。到2035年,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城市内涝现象。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