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银龄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调查
 
标题导航
有耐心有应答 学会倾听“老人言”
药品说明书做些“适老化”改变
一把预防家庭矛盾的“钥匙”——遗嘱
2021年09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耐心有应答 学会倾听“老人言”



  每个人都需要倾听者,这不仅关乎情感需求,更会影响脑力衰退速度。专家指出,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生活圈子变小,身体机能下降,更需要倾诉,也更需要有倾听者。跟老人沟通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
老年人需要倾诉,更需要有倾听者
  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王一牛说,老年人倾诉,首先是体现自我存在、获得自我认可的需要。人老后,常常会出现无用感、自卑感,但如果说的话有人认真听,就能感到被需要、被关注,消解了不良情绪,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回自我。其次,是情感慰藉的需要。媒体上经常出现老年人购买保健品被骗的新闻,其深层原因之一就是,保健品销售员能天天上门,假装用心倾听老人的各种唠叨,填补了他们情感上的缺失,信任感也随之快速上升。再次,是维持认知功能的需要。没有足够的“信息输入输出”刺激,大脑功能就会依照“用进废退”的规律加速衰退,做事能力下降,对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事与愿违的是,需要倾听的老年人,面临着比年轻人更多的沟通障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老年病房主任鲍枫说,离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家庭环境也早已不是过去大杂院似的儿孙绕膝、邻里熟稔,周围能说话的人明显减少,若腿脚不便难以出门,更会增加社交障碍。这些困境很容易将老人推向孤独,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发展出躯体不适,如头疼、耳鸣、心慌、憋气、失眠等。
  正因如此,老年人更需要一个优秀的倾听者。优秀的倾听者至少应该满足两个条件:被老人信任、可依赖;能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很多公司都推出了智能语音设备,可以回答问题,也能与人进行简单的聊天。不过,这些对于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言,效果有限。因为智能设备只能提供“听”的服务,其简单空洞的语音回复,很难达到情感抚慰的作用。
与老年人沟通时,掌握5个基本原则
  倾听,过程比内容更重要。尽管我们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但其实质应该是一方说、一方听,并有所互动的过程。专家指出,在与老年人沟通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才能成为一名好的倾听者。
  有耐心。晚辈在跟老人沟通前,一定要先观察他们的状态,同时注意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心态,才能温和耐心地进行交流。不要在自己烦躁时,将不良情绪转移到沟通中;如果老人此时确实有倾诉需要,就尽量做到少说多听。
  有应答。对倾述的老人给予适时应答,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被认真倾听的感觉。可以给出一些建议,或简单附和几声,甚至只是回复“嗯”“啊”这样的语气词,也比一声不吭要强得多。
  将心比心。不论是年老所致,或是疾病影响,一些老人确实会有表述不清、说话重复啰嗦等问题,此时一定不能表现出急躁和不耐烦。想象一下自己年老后,或许也会面临同样的困境,进行换位思考,尽可能做到共情。
  迁就老人,不争对错。老人心思敏感,倾听者不能以绝对的理性去处理问题,而是应该迁就他们,否则很容易激化情绪。对老人所表达的不满,尽量附和,以安慰纾解为主,很多时候,老人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稍加抚慰就能平复。
  重视眼神、肢体交流。如今通讯发达,很多老人学会了使用微信,通过文字或语音留言,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倾诉需要,但面对面的交流仍不可替代。面对面时,应当重视眼神的交流,适时进行肢体碰触,比如拉着老人的手,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
  此外,认知障碍类疾病早期主要体现在记忆、语言、视空间、精神行为、执行能力五大方面,其中很多症状能在沟通中暴露出来。因此,在与老人交流时需仔细留意,若发现他们有以下明显改变,最好及时就医:对最近发生的事,总是记不起来;听不懂较长的句子,总是答非所问;说话突然变得不流利;情绪极易烦躁、长期低落等。       本报综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