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国庆72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怀念、感恩、致敬那些曾为新中国的成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家乡潍坊,用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书信缅怀您,重温初心。您曾经的那些峥嵘岁月,也在时刻提醒我们,是为了什么出发。 张立训 张立训(1911年-1942年),字圣符,山东寿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参加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1939年春,任八路军十五大队政委,兼任北沂水县军事动员部部长;1940年冬,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四团政委;1942年,任鲁中军二军分区一团政治处主任,当年11月2日在沂水县对崮山战斗中牺牲,年仅31岁。 尊敬的张立训同志: 您好! 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天空晴朗,云朵流淌,我就这样享受着幸福的日常…… 我想,应该也是在一个寻常的日子,您的妻子,一如往常,做着家务,哄着孩子,翘首以盼您的归来。世事无常,那天她等来的却是您牺牲的消息和一张写有埋葬您地点的纸条。这是怎样的晴天霹雳。她只知道,丈夫是1927年进入山东大学堂学习的读书人,是村里知书达理的教书先生,是她和三个年幼孩子心心念念的亲人。她不知道,您在山东大学堂学习期间就接受了进步思想,怀揣一颗救国救民的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 1937年12月29日,寿光牛头镇爆发抗日武装起义,26岁的您从此跟随马保三领导的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挺进胶东、挥师鲁中…… 您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屡立战功。您牺牲那天,妻子只得知您为了打鬼子牺牲了,却不知那一仗打得多么惨烈。但历史不会忘记。1942年,您所属部队在沂蒙山区对崮山与日军展开惨烈激战,从上午10点到天黑,腹部中弹的您勒紧腰带,一直战斗……等确认军区机关安全转移,准备撤退时,您已没有了气力,战士们背着您转移了十几里路,可听着身后敌人越来越近的枪声和叫喊声,您大声地命令:“不要管我!”战士们怎忍心丢下您?万般无奈之下,您毅然举起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那时,您才31岁。 2014年10月1日,您的小儿子张春欣已经81岁。他在家收拾东西,突然翻出一张泛黄的纸条,那是您妻子收到的关于您的最后一条消息。当时她发誓,一定要带您回家。可战乱年代,寻亲谈何容易。等战事平息,一家人却再也找不到这张纸条。您妻子带着遗憾离世。循着模糊的文字,您儿子在沂水县北松峰村的山坡上找到一无名烈士的坟墓,经DNA对比,确认了您的身份。72年了,您终于回家了,长眠于故乡,伴在妻子身旁。 穿过时空,我再次向您表达最深的敬意! 晚辈 魏慧聪 2021年9月29日 李福泽 李福泽(1914年-1996年),山东昌邑人。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昌邑县委军事部部长、鲁东游击队七支队参谋长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鲁中军区警备第三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十一旅旅长、纵队参谋长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基地司令员等职务。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逝世,享年82岁。 尊敬的李福泽将军: 您是否记得出生时的老屋?如今昌邑市下营镇火道村已将其打造成您的事迹陈列馆,黑漆的木门整饬一新,青砖墙、青瓦房都保留了您离开时的样子。屋内的展板记录了您从家乡到基地的光辉革命足迹。 理想之火点燃,信念之光长明。您家是富户,有房产二三百间,您没有选择养尊处优的生活,却选择救民于水火,为此舍家、舍富贵。您胸怀祖国,心里装着一份更大的“家业”,在真理的指引下,义无返顾地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您毅然离开上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1937年12月,您被山东省委派回昌邑,宣传、动员群众,组织武装,在敌后开展游击战。您创办民众夜校,发展“民先”组织,是瓦城起义主要领导之一。 抗日战场上,出身文人的您成为主力团长,山东纵队战歌中歌颂的五井、孙祖、青驼寺、大柏山四次胜利之战,您指挥和参与指挥了三次,特别是您指挥的五井战斗,受到延安八路军总部的表扬,《大众日报》曾发表题为《庆祝临朐大胜利》的社论,称五井之战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您上下求索、许身报国的理想映照初心使命的光芒,点亮前进的道路。1958年10月起,您从南海之滨的广州军区西出阳关,像胡杨一样扎根到茫茫戈壁滩,参加组织了基地的全面建设。16载黄沙漫卷,您丹心照大漠,先后指挥了中国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空对空导弹、第一枚核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等11个“第一”的发射任务,1960年至1974年指挥发射了800多枚导弹、火箭发射任务,被誉为“发射将军”,是我军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试验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誓言赋予您昂扬的斗志,也是您践行初心的精神支撑。从您那一代起,中国航天精神接续传承,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为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同乡,我为家乡走出“发射将军”骄傲,给您写一封穿越时光的信,也激励自己永葆初心。 晚辈 齐英华 2021年9月29日 王大化 王大化(1919年-1946年),山东潍坊人,剧作家、戏剧导演、表演艺术家、木刻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战爆发,加入重庆抗敌剧团和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以文艺为武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秋赴延安,创作、演出了《兄妹开荒》《拥军锣鼓》等剧作,执行导演了歌剧《白毛女》。抗战胜利后,赴东北解放区工作。1946年12月21日,在从齐齐哈尔赴讷河农村途中坠车遇难。经毛泽东同志批准,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尊敬的王大化前辈: 您好! 78年前的大年初一,24岁的您,以一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成为革命圣地延安最耀眼的文艺明星。 那天,黄土地上夹杂着尘土的风依然冷冽,延安城南门外广场上,各界两万军民聚会,举行春节大联欢。征尘未洗的前线指战员来了,城里城外的汉子婆姨来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首长来了,“一座巍巍的人山赫然地从平地竖起”,“一会儿是暴风雨般的掌声,一会儿又是浪潮般的喝彩”。演出结束,毛泽东握着您的手直夸:“你演得真好!谢谢你。” 您随鲁艺秧歌宣传队下部队、到学校、赴乡村演出,边区的人们口口相传:“看王大化去!”您主创的这部新秧歌剧,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出现的第一部产生广泛影响的代表作。这部仅有20多分钟的短剧,从延安传到全国解放区,从解放区传到国统区;从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经典。 怀揣坚定的信念,26岁的您与众多艺术家捧出了又一部红色经典力作——歌剧《白毛女》。作为执行导演,您倾注了全部心血。剧本创作时,您同执笔编剧贺敬之、丁毅一字一句推敲;音乐创作方面,您与编曲者马可、瞿维一同研究;舞美设计,您发挥美术专长,与有关人员反复琢磨。贺敬之由衷赞佩您是“延安时多才多艺的卓越的革命艺术家,是我们革命文艺工作者公认的最富有成就、最富创造性的戏剧表演艺术家”。 我钦佩您的才华,更敬佩您信念的坚定。您在北平艺文中学读书时就追求进步,16岁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日寇铁蹄疯狂践踏,您随南京国立戏校南迁长沙,因组织抗日演出活动被视为“活跃分子”,遭暗中监视;您离校后加入重庆抗敌剧团,并以复旦中学音乐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第二年秋,已成为中共党员的您被重庆当局列入“危险分子”黑名单,在党组织安排下,来到抗日圣地延安。 我钦佩您的敬业精神,同样敬佩您做人的品格。抗战胜利,您赶赴东北解放区,任职东北文艺工作团戏剧部长、组训部长,参加编写并导演了《东北人民大翻身》等剧作。作为行政领导,大量繁杂事务需要您做,又要导演、编剧,您颀长的身躯更加消瘦。您默默地付出,不仅《白毛女》编剧中找不到您的名字,您赴东北后参与创作的数个剧本,您都谢绝署名。 75年前那个无情的冬日,您率创作组下乡途中,不幸坠车遇难。您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7岁。 遥望星空,怀着崇敬之心提笔致信,在此表达对您的最深敬意:初心永恒,百世流芳。 晚辈 李之凡 2021年9月29日
王愿坚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诸城人,作家、电影编剧。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先后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愿坚的作品曾影响了几代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由他担任编剧的电影《星火燎原》《闪闪的红星》等深受欢迎。 尊敬的王愿坚前辈: 您好! 您曾是一名记者,是我的前辈。您在国内文坛名声鹊起,应该归功于您的第一篇小说《党费》。1953年,您去福建东山岛采访,路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根据地,接触了几位老同志,听他们讲述了1934年至1937年间,长征后他们留在老根据地山林坚持3年游击战争的故事。 这些故事震撼了您的心,并激励您克服了从新闻报道过渡到文学创作的重重困难,完成了这篇蜚声国内外的小说《党费》。后来,您陆续创作了《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等作品,同样受到广泛好评。 据说,当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写小说必须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您的作品虽然好,但并不值得提倡,因为您没有参加过长征。当时的您,只是从记者转行到文坛的一棵幼苗,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您顶住了重重压力和质疑,始终坚持写革命斗争历史这一题材,而且写出了高度、深度和动人感情。 当下,我们常说不忘初心,那何为初心?革命斗争艰苦,写革命斗争的历史同样艰苦。在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史上,您就是号手。 穿过时光,我看到您铺开稿纸拿起笔,整个身心就融化在燃烧的火焰中。为了完成初心和使命,您一次次深入老革命根据地,沿着雪山、草地、大渡河的长征路线,去追寻前辈们的足迹,讴歌他们的高尚品质,描绘他们的精神世界;您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您必去参观,并把有用的资料仔细记下来。那时没有复印机,您都是用钢笔抄写……这都是因为您曾立下“写尽红军英雄志”的宏大抱负,对吧!您的辛苦付出结出了丰硕成果,您笔下这些含着血泪的故事,对于新一代年轻人有重大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记者,我向您致敬! 晚辈 赵春晖 2021年9月29日 王音旋 王音旋(1936年-2013年),山东益都县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原党委委员,著名音乐教育家、民族声乐歌唱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8年被文化部授予“文艺拔尖人才”荣誉称号;1989年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1年被文化部、原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民族声乐教学方面,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青年歌手。 尊敬的王音旋老师: 您好!请原谅我冒昧的隔空叨扰! 有人说,一个人的名字里藏着他/她的一生。如您,王音旋——每念及此,余音绕耳,经久回旋。 您1964年到山东艺术学院任教,我2005年到山东艺术学院上学,中间隔了四十多年。那又何妨,请允许我从心底,敬重喊您一声:王老师!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依儿哟……”歌声琴韵,记忆瞬间拉回山艺老校那一排小平房——如果有时光机,我一定偷偷溜到您的琴房,王老师,我可否旁听您的一堂课? “只要我们往台上一站,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王老师的学生。”我屏息凝神,环顾四周,王世慧、罗余瑛、贾堂霞……果然,您教过的学生,个个蜚声乐坛,随便提起一个,都能让您骄傲地讲上半天。 但是,您却那么低调淡泊,温润亲和。不到十三岁参加革命,从军十年,一专多能,在渤海军区文工团打腰鼓、拉二胡、唱歌、跳舞。您说:“只要官兵们喜欢,我就唱,不在乎有多少人、给谁唱。即使有一个炊事员因为做饭没听到,我也专门跑去给他唱。”您还说:“观众为什么愿意听我唱?因为我把他们当成亲人,我们始终是站在一起的。” 把观众当亲人——王老师,这是您的坚持,也是您带学生的坚持。您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讲:“艺术比拼到最后,关键就是如何做人。” 王老师,您应该欣慰吧: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谨记您的教诲,他们唱功扎实台风稳健,他们精益求精轻巧别致,他们质朴情深德艺双馨,让咱山东民歌遍地生花! 传承、传播和创新传统民歌,是您自愿自觉扛起的一杆大旗。在这条路上,您和丈夫金西老师比翼双飞、呕心沥血,《我的家乡沂蒙山》《清蓝蓝的河》……一个作词一个献唱,唱着他为您私人订制量身打造的歌儿,肩并肩走过一同看过的风景。您,吃最清淡的饭菜,穿最朴素的衣裳,唱最美好的民歌,接受最诚挚的礼赞! 晚辈 陆菁菁 2021年9月2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