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神药”“高额回报”“老朋友”盯上老年人 |
警惕这些“坑老陷阱” 别再上当 |
|
|
中消协日前发布老年人消费提示称,识别“坑老陷阱”,警惕高息理财项目,远离非法集资,包括“以房养老”理财骗局;不参加非法“会销”,不相信商家“洗脑式”宣传等。 警惕医疗效果显著的食品及“神医”“神药”等虚假广告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当前,一些不良经营者通过包装成“神医”“神药”等方式推销假冒伪劣药品,忽悠老年人购买,非法谋取暴利。对此,中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 要通过医院、药店等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并仔细检查药品的批准文号。尽量选择医院、诊所、药店等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正规场所(含电商平台)购买药品,仔细检查药品的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号)、有效期限等,可在国家药监局网站进行查询、核实。 警惕医疗效果显著的食品,这些食品很可能非法添加药品,对健康有害。 要当心网上有关“神医”“神药”等虚假广告,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发布涉及中医药的虚假违法广告,通过虚假或者夸大疗效,诱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 保健食品不能治病,选对用对才能有助健康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每种保健食品都有它的适宜人群或者不适宜人群,建议老年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前,最好到正规医院进行体检,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老年人在购买保健食品时有三点需要注意:一要结合自己身体状况来选择,一般情况下,每种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不超过2种,那些包治百病、无所不能的保健食品是不存在的;二要认准“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并仔细核对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三要注意区分保健食品与其他食品及药品的区别,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 低价旅游看似天上掉“馅饼”,实为精心布好的购物“陷阱”
一些黑心旅行社以“团购价”“零团费”“免费游”“旅游补贴”等噱头吸引旅游者上门,但为降低经营成本,可能会在行程路线、交通工具、餐饮住宿等方面大打折扣,并在旅途中安排各种购物环节,或是在签订合同时将最精彩、需要付费的景点排除在低价团费之外变相加价。这些行为严重影响老年消费者的出行体验,容易产生消费纠纷。 老年消费者在选择旅行社和旅游产品时不能单纯以价格为导向,要多关注旅行社的口碑以及旅游产品的品质,同时考虑自身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等因素,并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详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旅游行程安排及双方的违约责任,特别要注意合同中是否有针对老年消费者的特别条款。如果发现旅行社的合同有存在向老年人收取年龄“附加费”、收取高额保证金等明显不合理之处,一定要提前与旅行社协商解决,切不可盲目签约。
投资理财不是投机发财,小心中“套”血本无归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掌握的理财知识和信息不充分等特点,打着各种项目的旗号,以“高额回报”为诱惑,布下了层出不穷的诈骗“套路”。很多老年人禁不住诱惑中了圈套,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建议老年消费者,一要主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明确投资理财不同于银行储蓄存款,各种理财产品均存在一定的风险;二要去银行、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三要按照要求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结合测评结果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注意适度投资、分散风险,既不要“押上全部家当”,也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四要警惕高息理财项目,远离非法集资。 不参加非法“会销”,不相信商家“洗脑式”宣传
当前,一些不法经营者假借国家“惠民工程”“政府补贴”“一带一路”等光鲜旗号,冒用境内外著名医药科研院所、基金会、行业协会等高大上名头,扮演神医、专家、教授、研究员等各种头衔,将其产品标榜为国内重大发明或国际科技领先成果,再通过强调老年人易得疾病、夸大产品疗效、反复介绍“成功”案例,有的甚至还将广告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歌曲和口号,对参会老年人进行“洗脑式”宣传。 实际上,这些经营者往往没有相应的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资质,其产品也没有宣传中的神奇功效。老年消费者务必擦亮双眼,远离打着养生讲座、专家访谈、有奖听课、“专家”坐诊、免费体检等各种方式推销产品的非法“会销”活动,不相信商家“洗脑式”宣传,切勿贪小失大。
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务必看护好你的“钱袋子” 近年来,电信诈骗呈高发态势,而老年人由于识骗防诈和抗风险能力都较弱,成为电信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之一。 电信诈骗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冒充“老朋友”以各种理由借钱或者冒充医务人员称其子女住院急需交钱才能动手术;虚假中奖或者扶贫诈骗,老年人想要领取奖金或者扶贫补助需要先缴纳一笔费用,如保证金、邮资、手续费或者个人所得税等;冒充银行或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打电话,以信用卡被透支或被冒用、涉嫌巨额诈骗、涉嫌洗黑钱等理由要求将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一旦资金汇入,相关人员便彻底失联。 本报综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