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广角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
 
标题导航
图片89
“我的烈士舅舅有了归宿!”
村里每年出资十六万为老人发放生活补贴
乡村振兴 筑梦未来
2021年10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烈士舅舅有了归宿!”
“渤海走廊滨海革命纪念馆”让袁希吉数十年遗憾得到弥补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滨海区大家洼街道贤村的袁希吉老人心中曾有一个遗憾,数十年来,逢年过节自己都要去邻近的石桥村,分别给外祖父和烈士舅舅上坟,但舅舅的坟茔是空坟,因为抗战时期,舅舅跟随八路军到胶东作战牺牲,遗骸始终没找到。日前,随着位于石桥村的“渤海走廊滨海革命纪念馆”建成开放,老人的遗憾得到弥补。
  “我舅舅朱克振的事迹第一次被载入咱们地方的红色文化纪念馆,也算有了归宿。”指着展板上朱克振烈士的事迹简介,袁希吉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他说,舅舅是1941年牺牲的,直到1952年,外祖父带着10来岁的袁希吉,第一次长途颠簸,去胶东寻找舅舅的遗骸,但所到的几个烈士陵园埋葬的都是无名烈士,根本无从查起。
  从胶东回来后,袁希吉的外祖父大病一场,他听从母亲的安排,留在石桥村照顾老人至去世。这些年来,袁希吉每年上坟时,面对舅舅的空坟心情特别难受。
  近年来,滨海区保护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努力,让袁希吉等烈士后人感到莫大欣慰。大家洼街道建设红色文化馆群,南陈村、石桥村、七里庄村等先行一步,筹措资金,规划场地,把那些走进历史深处的先烈们的感人事迹展示出来,重回公众视野,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追寻革命道路、接受传统教育、赓续红色血脉的圣地。
  一些乡贤也加入进来,发挥了重要作用。石桥村的“渤海走廊滨海革命纪念馆”就是70多岁的村民朱树峰在基层党组织支持下,依附烈士祖父朱剑秋的故居规划建设的。袁希吉得知后,主动找到朱树峰,打算捐款帮助一下,但被对方拒绝。最后,袁希吉和其他烈士后人联合制作一面锦旗送到纪念馆,表达谢意。
  “石桥村、南陈村、太平村等村庄,是抗战时期我党的根据地,许多青年人跟朱克振一样,献出了宝贵生命……一想起这些人来,我就心疼,告诉自己,一定在有生之年,建一所像样的纪念馆,让他们的名字和精神流芳千古!”纪念馆建成开放的当天,朱树峰声情并茂地向人们介绍了烽火岁月和自己的初衷,说到动情处一度落泪。
村里每年出资十六万 为老人发放生活补贴

乡村振兴 筑梦未来 潍坊“福彩之家”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中心临朐站揭牌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