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板桥纪念馆一角,刻有板桥名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门楼。 |
|

|
|
郑板桥的三位母亲,都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品质善良的女性,她们从不同的侧面给了郑板桥终身受用的遗传和影响。 生母汪氏,给了郑板桥身体和天分,使他成为一个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家;继母郝氏,十载勤俭持家,给了郑板桥一颗包容的心;乳母费氏,忠厚仁义,使得郑板桥这一生,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官,无论是穷困还是通达,始终都对社会下层,尤其是劳动人民抱有深深的爱护。 郑板桥文学性分,得生母汪氏居多 有关郑板桥生身母亲的资料是比较少的。在郑板桥写的作品中,也只有他三十岁时写的《七歌》的第二首比较详细地说到了她,她的母亲生下郑板桥三年后就去世了。 对郑板桥来说,三岁时对母亲的记忆是十分模糊的。在他的《七歌》中写生身母亲的那些细节,也大半来自于长辈的叙说。 郑板桥的生母姓汪,她是郑板桥的父亲郑之本娶的第一任妻子,是他的发妻。这位夫人大概身体比较纤弱,郑板桥身形大约随她,因为在所有的郑板桥造像中,他都是一个瘦瘦弱弱的老头。 郑板桥不仅是身体随她,最重要的是,郑板桥的聪明和天分随她。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郑板桥成为一个在中国的艺术史上“诗书画”三绝的全才。关于这一点,《郑板桥自叙》中这样说的: 郑板桥外王父汪氏,名翊文,奇才博学,隐居不仕。生女一人,端严聪慧特绝,即郑板桥之母也。郑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 汪夫人既端庄又聪明,郑板桥从她那里遗传了非常好的基因。在长辈的叙述和郑板桥模糊的记忆中,汪夫人就是一个病秧子。这在他的《七歌之二》里有明显的记载: 儿昔夜啼啼不已, 阿母扶病随啼起。 婉转噢抚儿熟眠, 灯昏母咳寒窗里。 郑板桥是说,他从小是个比较能哭闹的孩子,是个“夜哭郎”,汪夫人只能强撑着病弱的身体起来哄小郑板桥。又是拍,又是哄,慢慢地把郑板桥哄睡了,她自己却在油灯下咳嗽不止。 这样勉强支撑到郑板桥三岁的时候,她就撒手人寰了!临死的时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只有三岁的小骨肉。所以郑板桥在《七歌之二》里说: 我生三岁我母无, 叮咛难割襁中孤。 这是怎样的生离死别的场景啊!但是,三岁的孩子怎么能理解生死这样的大事呢? 所以郑板桥不知道母亲已经死了,还爬到床上叫喊着找妈妈吃奶呢!《七歌之二》里继续说: 登床索乳抱母卧, 不知母殁还相呼! 这是生母汪夫人留给郑板桥最后的印象。从此郑板桥成了没有娘的孩子。生母去世这件事,影响了郑板桥的一生。一直到他四十岁考中了举人,成就了功名,他首先想到要分享的人是已经亡故的父母,在《得南闱捷音》中记载: …… 何处宁亲唯哭墓, 无人对镜懒窥帷。 他年纵有毛公檄, 捧入华堂却慰谁? 郑板桥说:我现在中了举人了,却只能到父母的坟去哭一场;今后哪怕有了再大的功名,却又能用它来告慰谁呢?三岁丧母,是郑板桥一生都忘不了的痛苦。 继母郝氏十载勤俭持家,板桥免受饥寒之苦 郑板桥的生母汪夫人去世后的第二年,郑板桥的父亲续了弦,郑板桥有了继母。 郑板桥的继母姓郝。郝夫人非常贤淑,一生都没有生育,来到郑家就把郑板桥当作自己的亲生骨肉疼爱。郑板桥在他的《七歌》里这样回忆她: 无端涕泗横阑干, 思我后母心悲酸。 而且,这位郝夫人非常吃苦能干。在《七歌之三》里是这样写的: 十载持家足辛苦, 使我不复忧饥寒! 郝夫人在郑板桥家生活了十年,十年后,她也因病去世了。这十年的时间里,正是郑家生活最为艰辛的时候,她不辞劳苦,勤俭持家,使郑板桥免受饥寒之苦。 都说后娘难当,做郑板桥的后妈,也是很难的一件事。因为郑板桥是郑家的长房长孙,他的个性又强,哭哭闹闹是经常的事。 据郑板桥自己回忆,小的时候,他经常朝着这位后来的母亲使性子。《七歌之三》里这样记载: 时缺一升半升米, 儿怒饭少相触抵。 伏地啼呼面垢污, 母取衣衫为湔洗。 郑家这时候生活正是最困苦的时候,困苦到有时候是吃不上饭的。饭少的时候,大人也倒罢了,但是,还不懂事的小郑板桥就会撒泼使浑,对于身份是后妈的郝夫人来说,这是让人十分难堪的事。 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啊!或许这就是继母善良的性格,也或许是继母隐忍了,继母不但不责备郑板桥,还默默地为他把弄脏了的衣服清洗干净。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啊!难怪郑板桥成年以后,再回忆起这件事来的时候感到心酸和自责了! 这位郝夫人除了给郑板桥带来了善良、勤劳和包容这些美德之外,还给郑板桥带来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好老师。 郝夫人家在郝荣庄,她的一位族叔名叫郝梅岩。郝梅岩先生是一位饱学之士,后来成了进士,不过当时还在村里教村塾。郝夫人每次回娘家小住,郑板桥都会跟着她,并在郝先生的私塾里借读。 郝先生是除了郑板桥父亲之外的第二位启蒙老师。那时候郑板桥就流露出了他的文学天才。有一次郝先生给村塾里的学生出了一个对联的上联,让大家来对下联。上联是这样的: 此人如碧梧翠竹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玉树临风,气宇非凡。很多学生对不上来,勉强对上来的,意境和文辞也相差很远,这让郝先生有些失望。就在这时候,郑板桥对出了下联: 其志在高山流水 如果说上联说的是一个人的外表和气质,那么下联说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崇高追求。而且,“碧梧翠竹”对“高山流水”也是巧对,无论从文辞到意境,都没得可说。所以郝先生非常高兴,对郑板桥也特别用心。 相传这一段时间,郑板桥学习特别用功。他从郝先生那里学了一个摆字的游戏,就是闲暇的时候,用他们那里常有的竹叶和卵石在地上摆字,这样摆出来的字,歪歪扭扭,但别有韵致,在书法上称做“孩儿体”,是说它有些童心的天籁和真诚在里面。 可能受了这种游戏的启示,时间长了,郑板桥从这里面悟出了一些写字的道理,一直到后来形成了所谓“六分半书”的“郑板桥体”。现在看来,果然有些竹叶和卵石“乱石铺街”的意思。 可惜这位给郑板桥带来家的温暖和一位好老师的郝夫人,在郑板桥家只待了十年。 到郑板桥十三四岁的时候,郑板桥的继母也得病亡故了。那时候,郑板桥的父亲认为是自己的命太硬了,连续“克”掉了两位夫人,于是决意不再娶。所以,郑板桥从十三四岁以后,就没有母亲了。 乳母费氏长期陪伴照料,对郑板桥影响最大 应该说郑板桥是幸运的。实际上,从郑板桥出生开始,他的生母就一直生病,一直到去世,再到继母进门,继母又去世,郑板桥的生活一直受到另外一个女人的照顾,这就是他的乳母。 郑板桥的乳母姓费。确切地说,她还不算是郑板桥正式的乳母,而是郑板桥的祖母蔡太夫人的侍女。大概郑板桥的祖母到郑家的时候,家道还算殷实,娘家的家境也不错,就陪送了这样一个丫鬟。 费氏跟着蔡夫人来到郑家。起先是照顾蔡夫人和郑板桥的父亲,等有了郑板桥,就开始照顾郑板桥的生活起居了。 关于郑板桥的乳母,郑板桥曾经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乳母诗》,诗的前面有一个小记,可以还原郑板桥乳母在他们家的情景: 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 年成不好,加上郑板桥家已经败落了,但诚实、勤劳、仁义的乳母并没有离他们而去,而是自己回家吃饭,还在郑板桥家做活。 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每天早晨起来,背着郑板桥到市场上去,用一个铜钱买一个烧饼放在郑板桥手里,郑板桥吃着,她再开始忙生计。偶尔有一点好吃的东西,一定是先给郑板桥吃,然后其他人才可以吃。 数年,费益不支,其夫谋去,乳母不敢言,然常带泪痕。日取太孺人旧衣溅洗补缀,汲水盈缸满瓮,又买薪数十束积灶下,不数日竟去矣。 就这样,过了好几年,更加支撑不下去了。她丈夫想外出谋条生路,她不想去,又不能不去,又不好对郑家明说,于是,一边掉泪,一边将郑板桥祖母平时穿的衣服洗干净,缝补好,把缸里打满了水,还自己掏钱买了些柴火放到灶下,然后才默默地离开了。 那么,当郑板桥发现乳母离开了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菜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 意思是说,郑板桥早晨起来,习惯地走到她的房间里去,乳母不在了,看见炉灶还是温的,有一碗饭一碟菜,都暖在锅里——这就是平时喂郑板桥的饭啊!这时郑板桥也明白了,竟哭得有饭也咽不下了! 过了三年,情况好转了些,费氏从外地回来,还是回到了郑家,继续照料祖母,对郑板桥也加倍珍惜。 费乳母不愿意离开郑家,倒不是因为她的家境困难,非要到郑家来谋生。按照郑板桥的记载,她回来后的第二年,费乳母的儿子被朝廷提升为八品的提塘官了,看来家境不错,甚至当时超过了郑家。做官的儿子要把她接回去奉养,但她一直没有去。原因就是为了郑板桥和郑家人。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郑板桥的乳母是一位多么善良仁义的人。等到郑板桥成了进士,她十分高兴,抚养的幼主成名,儿子也做了八品官,还有什么可遗憾的!乳母最后活到七十六岁,无疾善终。 郑板桥为了悼念她,写了这首《乳母诗》: 平生所负恩, 不独一乳母。 长恨富贵迟, 遂令惭恧[nǜ]久。 黄泉路迂阔, 白发人老丑。 食禄千万种, 不如饼在手。 郑板桥回忆起小时候乳母给她买饼吃的情景,感觉到哪怕是山珍海味,也不如那时一个饼好吃! 在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里,“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上层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成为老百姓日常行为的准则。 老百姓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对主人要忠诚,对下人要仁慈,就会出现像郑板桥的乳母这种,情愿吃着自己的饭,也要在主人家尽心尽力。那么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郑板桥在给他堂弟郑墨的一封家书中,透露了其中的原因: ……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雇了别人为你服务,必须要礼貌对待,用现在的话说要尊重他的人格。他称我为主人,我称他为客户,这只是些称呼,并没有什么贵贱高低之分。郑板桥还说: 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 平时要体谅他,怜悯他;需要借钱借东西的时候,要尽量周全他;还不上的时候,要宽让他。郑板桥在那样的时代,有如此的平等意识和思想境界,他对下人的态度是可想而知的。 这大约也是郑家多年的家风。所以乳母费氏如此对待郑家和郑板桥,也就容易理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