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密市柴沟镇注沟社区前沙沟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扫帚,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扎扫帚史,全村一年能扎出100万把左右的扫帚,产值约1500万元。生产的扫帚遍布整个胶东半岛并跨过海洋远销国外。近日,记者对这个远近闻名的“扫帚村”进行了探访。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万勇 扫帚制作已传百余年,院门口竹子堆成山 2021年的最后一天,记者来到柴沟镇注沟社区前沙沟村看到,不少村民家院门口做扫帚用的竹子堆成了“小山”,这里是著名的扫帚特产村。 前沙沟村现有千余口人、耕地1897亩。前沙沟村的祖辈看见收拢柴火用的竹筢多,便自行制作与修理,自此便与竹子结了缘。后来发现,扫帚比竹筢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经济收入更高,扫帚就成了前沙沟村里的主要产品,至今已相传百余年。 走在前沙沟村的道路上,记者发现,不少村民正坐在院门口的竹枝中间砍打竹枝枝叶。 73岁的张林云夫妇正在家门口割竹枝,为第二天扎扫帚作准备。“我十几岁就跟家里老人学扎扫帚,现在我俩一天扎100把扫帚。”张林云说,现如今他家做好的扫帚也不用自己出去卖,直接就有来村里收的,一点也不用为销路发愁。 采购、售卖一条龙,全村年产值达1500万元 记者注意到,村民的扎扫帚工具从纯人力改成了电动机带动捆绑。这得益于村党支部书记王树密,他的机械厂设计生产了这款电动扎扫帚机。 “竹枝毛料都是从浙江运过来,是基础材料。”村里的扫帚大户王洪强说,他1992年开始扎扫帚,一年到头没有闲着的时候。 在王洪强的扫帚车间,12名村民正在有条不紊地割枝、压平打捆。“冬天我在这里加工扫帚,做一把可以赚四块五毛钱,一天下来少说也能挣个一两百元。”57岁的工人王炎元凤说。 王洪强的扫帚从原料采购、运输到销售做到了一条龙。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每年他卖出20万把扫帚,年产值约300万元。除去原料费、场地租赁费、车辆耗损、工人工资等的支出,每年余下的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 “现在我们统一采购、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全村年产值已达到150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王树密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