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要闻评论 |
第03版
今日重磅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很多俱乐部陷入经营困局联赛竞技水平和观赏性每况愈下 |
繁华落尽 中超何去何从 |
|
|
1月4日,2021赛季中超联赛在瑟瑟寒风中草草收场。这是一个赛程严重缩水,被拆解得支离破碎的赛季。受疫情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很多俱乐部陷入经营困局,联赛竞技水平和观赏性每况愈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在步入第27个年头后,走到一个事关生存发展的历史岔口。
为国足让路,联赛支离破碎,竹篮打水一场空 2021赛季的中超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第一个跨年赛季。联赛自2021年4月20日开始,直到2022年1月4日结束。其间在2021年5月17日至7月15日,休战近2个月;8月15日至12月12日,暂停近4个月,创造有史以来的联赛最长暂停纪录。此前在2018年,中超曾在俄罗斯世界杯期间暂停了58天。 中国足协放弃了上赛季第二阶段的淘汰赛制,将原本计划的30轮赛程缩减为22轮。一个完整赛季年,暂停总时间多达176天,这在世界足坛都是相当罕见的。而这一切都是为国足冲击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让路。而随着国足世界杯梦想的基本破碎,联赛做出的巨大“牺牲”已然白费,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超联赛的两次暂停,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战线拉长,所有球队经历两次“魔鬼”赛程,球员体能和精神均面临极大磨炼。第一次“魔鬼”赛程为2021年7月19日至8月15日,27天9赛;第二次为2021年12月12日至2022年1月4日,24天8赛。两次“魔鬼”赛程,都是三天一赛的节奏。这样的赛程极大影响了队员的体能,加之外援离队潮来袭,联赛竞技水平和观赏性全面降低。 经营陷入困境,中超俱乐部频频爆发欠薪危机 去年年初,刚刚夺得2020赛季中超冠军的江苏苏宁俱乐部正式宣布解散,一支从甲A元年开始就活跃在职业联赛的球队一夜间消失,最根本的原因是高资金投入的“金元足球”没有得到约束和规范。此后,多家俱乐部陷入生存困境。在疫情冲击等多方因素影响下,许多俱乐部母公司无力再提供资金支持。 连续两个赛季取消主客场赛制,实行集中赛会制,加上俱乐部进行中性名改革以及限薪、限制投入等举措的实施,也极大重创了中超联赛的形象,品牌价值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名帅外援的出走,导致联赛关注度和吸引力今非昔比。 在2021年的岁末,中超凛冬已至,但能否迎来春归还是个未知数。 伴随着经营陷入困境,中超俱乐部频频爆发欠薪危机。据悉,整个中超联赛多达13支球队存在欠薪情况,在第二阶段开始前仍有多支球队存在拖欠薪水和奖金的行为。最困难的河北队已超过一年未发薪水,第二阶段的交通费都是工作人员、队员自掏腰包拼凑而来,俱乐部甚至已无力缴纳电费。此前对阵山东泰山队时曾多达12名主力请假缺席,河北队主帅金钟夫对于球队第二阶段的不胜战绩,只能无奈地表示“球员太可怜”。而欠薪长达8个月的青岛队在联赛中一度遭遇11连败,早已无心恋战。 本土将帅能否撑起整个联赛,仍须打一个问号 在联赛热度逐渐降温、大批名帅和超级外援离去的大背景下,本土教练在中超舞台获得了施展空间。连续两次的“魔鬼”赛程则考验着各队的板凳深度和青训体系。 外援的大面积离队,让“全华班”成为各队的首发常态,这让更多本土年轻球员获得了积累经验的出场机会。山东泰山队时隔11年再度夺得中超冠军,郝伟成为中超14年来第一位完整率队夺得联赛冠军的本土教练。在中超繁华落幕之际,山东泰山队凭借内外援的整体厚度和相对雄厚的人才储备笑到最后。 中超目前的低潮,客观上给了本土教练和年轻球员全面走上前台的机会,预示着中超诸强未来的建队体系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然而,本土将帅能否撑起整个中超联赛,仍须打一个问号。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想要足球联赛火爆,提升联赛水平,都不能缺少资金的投入和球星的发挥。没有高水平名帅和外援的中超,竞技水平和联赛品牌价值都难以保障。中超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后,本土教练和本土青训球员能否重塑一个新的火爆的中超联赛,尚需时间检验。 据《羊城晚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