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肤干、嘴唇干、嗓子干……在冬天,你有没有发现整个人的水分都保不住了?不仅如此,有些人还出现头痛、燥热、大便干结……在这里,温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朱小区教你在冬季巧用加减法,给脾胃做“加法”,给皮肤做“减法”。
多摄入“参”“酸”以健脾胃 有些人最近不仅唇干舌燥,两侧颧骨发红潮热,而且大便干结,还有的中老年人群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头痛、血压升高等症状。这个时候,可适当服用滋阴润肺、健脾养胃的中药汤剂,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摄入两类东西以健脾胃,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参”和“酸”。其中的“参”,包括太子参、党参等,大家可在平时喝的水中加入15克太子参或党参;“酸”指的是偏酸的食物,如乌梅、柑橘等,平时可多喝一些酸梅汤。 在此提醒,有两类人不适合吃养阴滋润的药,一类是脾胃差的人,吃了滋腻的食物,容易胃胀气;还有一类是湿气重的人,吃了容易出现头晕耳鸣、大便溏稀、胃胀反酸等症状,但是吃“参”和“酸”可以起到滋阴的作用。 “懒”“少”预防皮肤干燥 有的人经过诊断患上干性湿疹而感到困惑,湿疹不是因为太湿了吗?事实上,干性湿疹其实是因为太干了。据专家介绍,天气寒冷,气候干燥,人体皮肤水分容易流失,加上洗澡太勤、喜欢用热水洗澡、用沐浴露搓澡等习惯,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的水分从表面过度蒸发,尤其是身上脂肪较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肋骨等部位,更容易患上干燥症。 在皮肤干燥症的预防上,建议大家学会用“减法”:“懒”一点,洗澡不要太勤,2至3天洗澡一次,且水温不宜过高;“少”一点,尽量少用沐浴露、肥皂,以避免对皮肤的刺激;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去抓挠,以免出现皮炎。此外,洗澡后要及时抹上润肤乳,以减少对皮肤角质层的破坏。值得提醒的是,激素类外用药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般建议使用一周左右。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