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是她最骄傲的身份 |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下) |
|
|
杨守伟(右)和孙春梅在一起。 |
|

|
|
一盏烛光,一份光热。 杨守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烛光精神就是爱的奉献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之光。 “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什么时候,能定义我的,永远只有‘妈妈’两个字。”杨守伟坚守这一信念,和她的同事们满腔热忱投入儿童福利事业,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把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干出了高标准、高质量、高境界,以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我只是在做一件一件的小事,只是把党和政府的这份爱传递给孩子们,教会孩子们感恩这份爱,让孩子们感觉自己没有被社会遗忘,还是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成长的。”杨守伟用大爱铸就了希望、勇气和坚强的生命容器,用实干担当把寻常工作干出高尚境界,书写了一份新时代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的初心答卷。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 “我一个人无法把所有孩子抱起来, 但是‘妈妈’们全部参与了, 就能把所有孩子都抱起来了” 人眼是秤。“杨守伟是个好苗子。”福利院老院长张新民一眼就看好了杨守伟。 在冬天儿童洗衣房的自来水池边,她用冰凉的水刷尿布,一不小心尿布被水流冲了出去。杨守伟忙探出身子,三把两把抓住尿布,全然不顾水溅了一脸。 早期教育对于福利院的孩子至关重要,听了杨守伟申请一个房间开展活动的理由,张院长欣然同意。大客厅变成孩子的活动室,会走路的孩子都到这个房间来上课,成了小学生,福利院顿时有了生机。 杨守伟没有辜负老院长的期望。22年来,福利院的护理员走了一茬又一茬,杨守伟坚持了下来,从普通护理员,到中层干部,到副院长,她满怀着生命的大爱与责任,始终扑在护理工作一线,与她的孤残孩子们坚守在一起。 有人说她菩萨心肠,有人说她大爱无疆,她却轻轻地说:“不是孩子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孩子。”她把孤弃儿童当作亲生子女,用全身心的爱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杨守伟内心有着强大的宇宙,也正是这样,让她成为“1029个孩子的妈妈”,成为市儿童福利院护理团队的“头雁”。 女人本弱,为母则刚。当孩子们在危重疾病、矫正手术时,杨守伟和护理员妈妈们勇扛责任,20多年来以亲属身份签字救治孤弃儿童近百次。 同事李海云说,孩子一病,杨守伟就忧心忡忡。她救过很多孩子的命,一般人做不到的关爱和照料,她都做到了。 当一个小生命要离开时,杨守伟会把年轻的同事支走,她不想让年轻的妈妈们经历与孩子永别的痛苦。 杨守伟的手头始终有个小本子,枕头边放一支笔、一个本和电话,回到家里,想起点什么随时记录和联系工作。有了微信后,她建起了微信群,平时想起好点子或有问题,就随时发到群里,有时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钟,值班的护理员妈妈们接到她的微信,经常就一个话题讨论到天明。 2008年,杨守伟申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后,这里成了妈妈们学习的好地方。每个妈妈都在杨守伟的激发下成为多技能的护理员,结合自己的护理方式和方法,写了好多课题,有的还获奖,让福利院“烛光”党建品牌文化更响亮。 有的人离开了,有的人来了,在福利院扎下根。2012年,特教专业毕业的苏娟娟加入妈妈团队。杨守伟从如何“抱孩子”开始手把手教她,让她从拍好孩子们成长档案的每一张照片做起。 在杨守伟的指导下,苏娟娟一直带着一批孩子,直到他们学会说话。有一天,一位孩子突然叫娟娟妈妈,娟娟瞬间明白了杨守伟。 2020年大年初三,疫情刚来袭的时候,儿童福利院第一时间就实行了封闭式管理,杨守伟第一时间带队进入服务区,很快就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后面8个月的封闭式管理能够正常运转。 在这8个月里,杨守伟和同事们既当保育员又当保洁员,既当搬运工又当维修工,没有因为工作量的增加而降低护理标准,没有因为人手不够而减少衣物换洗次数,有效保证了疫情期间孩子们的安全。每天晚上休息最晚的是杨守伟,等到大家睡了之后,她还会拿着手电筒,一层楼一层楼、一个房间一个房间转着看。 “杨姐是我们的主心骨,只要有她在,我觉得什么困难都不怕。”张永敏说。 这些年,杨守伟收获了一系列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当选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然而她却说:“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一个人无法把所有的孩子抱起来,但是‘妈妈’们全部参与了,就能把所有孩子都抱起来了。” 在福利院的一面墙壁上,书写着这样一行大字“忠诚党的事业,心系孤残儿童,专心做好工作,不断完善自己。”这是对杨守伟的注脚,也是护理员妈妈团队的写照。妈妈团队以爱为桨,会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好。 “我愿意紧紧跟在杨妈妈的身后, 守护这个共同的家” 1月8日,杨守伟和丈夫到在潍坊市社会福利院居住的公婆家,也去看她的孩子们。老院改造变化很大,但她和孩子们一起戏水的小池塘还在,高高的玉兰树还在。从2000年3月到2010年10月28日,她在这里整整10年,人生最好的年华留在了这里。 听到院里和谐楼上悠扬的歌声,她闻声而去。“妈妈,你的手,凉。”杨守伟曾经护理过的吴建国见到她,紧紧抓住她的手。脑性瘫痪的他在七八岁时被送到福利院,由杨守伟护理到十八岁后,从儿童福利院转到了社会福利院继续供养。 坐在轮椅上的李安玉一直着急地向杨守伟张望,杨妈妈最懂她的心思了。她当年去做了足部矫正手术,回院后医生让她尽量早下床去活动,但是她一直不愿意,怎么说也不管用。杨守伟没多说什么,带着同事们给她做了一双既像袜子又像鞋的袜子鞋,很漂亮,她穿上之后就让护理员妈妈扶她下床,也愿意到其他房间玩了。 杨守伟对护理员说:“十四五岁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很爱美。你们有没有发现她一直都用她的被子捂着脚,不让我们看。” 杨守伟就是这样一个心细如发,从细微处去观察孩子的需求,一切为了孩子的好妈妈。 吴建国、李安玉从小不点长成了大青年,杨妈妈也从风华正茂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杨妈妈,你容颜变了,但你依然是孩子眼里最美的妈妈,最亲的妈妈。 在孙春梅眼里,杨妈妈还是那么年轻漂亮。 杨守伟到福利院时,1987年被福利院收养的小春梅上小学了,每天放学后就跑来抱弟弟妹妹们。杨守伟把小春梅带到家里玩,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杨守伟给孩子们开小灶,买回新鲜的肉、鱼虾和蔬菜,让春梅拿着给弟弟妹妹看,学习识物,看完了以后再拿回去给孩子做着吃。 2005年,护校毕业的孙春梅到坊子区人民医院实习,医院希望她留下来,这样勤快懂事的孩子真难得,是个好苗子,更可贵的是她有一颗火热的心。 “我愿意紧紧跟在杨妈妈的身后,守护这个共同的家。”孙春梅谢绝了医院的挽留,如愿穿上了护理服,被分到了潍坊市社会福利院儿童部工作,成了福利院里最年轻的护理员,和杨妈妈成了同事。而在杨守伟眼里,穿上粉红色护士服的孙春梅还是个孩子,是个恋家的孩子。 从被照料的孩子变成护理妈妈,孙春梅也学着杨守伟的样子,啃起了康复和护理的书本。2007年,她深深敬佩的杨妈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春梅也拿到了中级康复师的证书。后来,她考取了中级和高级养老护理员、初级护理学等卫生资格证书。 2012年,潍坊市社会福利院的儿童部和老年部分开办公,儿童部成为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搬到了高新区新建的四层楼房,条件也比原来好了很多。是跟着杨妈妈到新院还是留在老院?孙春梅选择留下来,因为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年满18周岁不能回归社会的话,就会被送到社会福利院。留下来,接过杨妈妈的接力棒,能替她照顾好这些弟弟妹妹。 “杨妈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多年来,孙春梅活成了杨妈妈的样子,在阳光的呵护下蝶变成坚强的腊梅花。 在杨守伟春风化雨般的滋润下,相信有更多的春梅会成为福利院的见证者和守护者。 “孩子们,谢谢你们叫我妈妈, 给我这么好的人生,我还要替你们 感谢党和政府、社会各界 对我们的关心、关怀和关爱” 从高空俯瞰美丽的潍坊市儿童福利院,造型别致,漂亮可爱,像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珍珠。 走进儿童福利院,感觉到这里没有一点异味,而是充满了爱的味道。 今天的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占地40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中央空调全覆盖,室内四季如春,走廊上装饰着孩子们的画作,楼内时不时传来孩子们朗朗书声和欢声笑语,走在其中会让人恍然觉得就是一个高标准的幼儿园。 康复训练室、卧室、治疗室、教室、图书室等功能房间一应俱全,配置了先进的生活娱乐、医疗康教、消毒消防等专业设备设施,服务功能完善。以前,护理员妈妈是用自己的体温和暖水袋来给早产儿保温,现在有了6个保温箱;孩子们实现了单人单床,全都用上了纸尿裤。 回望22年的坚守初心之路,“1029个孩子的妈妈”杨守伟动情地说:“像我们这样的护理员妈妈只是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了孩子们,作为一名党员我也会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我们所有的护理员妈妈们一起用心用情守护好孩子们。” 有一次,杨守伟和同事带着3岁患儿张黎明到医院做唇裂修补手术。术后剧烈的疼痛让小黎明不停挣扎哭闹。为了避免他刚刚缝好的嘴唇再次裂开,杨守伟几乎连续抱了他三天三夜,胳膊累得没了知觉。 而这几天,杨守伟刚上小学的小女儿在家发高烧,不吃饭不睡觉,哭着喊着要找妈妈。家人只好给杨守伟打了电话。电话打来时,杨守伟怀里正抱着刚刚稳定下来的小黎明,她轻声对女儿说:“这里也有一个妈妈的孩子,也需要妈妈陪着他,等他好了之后,妈妈就回家陪着你。”在女儿的哭声中,杨守伟一咬牙挂断了电话。 杨守伟的大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写过一篇《假如我是神笔马良》的作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又大又温暖的屋子,让福利院的孩子在里面快快乐乐地生活,永远也不生病;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让福利院的孩子快快乐乐地玩耍;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美味可口的食物,让福利院的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样,我的妈妈就不会太牵挂他们,就会有时间陪我了。” 当时看完这段话,杨守伟紧紧抱住女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杨守伟说,她对女儿有亏欠,从小到大没有时间陪她,唯一一次外出旅游是女儿刚考上大学第一年,“五一”假期玩了3天,杨守伟就急着回来了。女儿抱怨她不爱惜身体,没白没黑地扑在工作上。 女儿大学毕业实习当老师时,看到没有人接的孩子,她会留下来陪孩子等家长。慢慢地,她体会到了妈妈的工作多么不容易。 2011年,杨守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获得5000元奖金,她全部捐给了福利院,变成了女儿笔下给孩子们的衣服、玩具和食物。 女儿已经习惯每年跟着妈妈到福利院过年,习惯了年年用压岁钱给福利院里的孩子买礼物,放假了就和同学来做义工。 丈夫是默默支持杨守伟的那个人。她自费去学习的一年,晚上和周末都会到20公里外集中学习,丈夫无怨无悔地接送。每到春节,他买来贺岁的红包,和杨守伟一起把5元、10元的崭新钞票放进去,让她给孩子们带去。杨守伟党代表工作室周末组织义工活动,他也穿上红马甲,是最稳当的好司机和义工。 婆婆是杨守伟的后盾。家里有一张老人喂孩子吃肉火烧的照片,照片上的孩子是患有唇腭裂的健健。这个刚出生就被送到福利院的孩子,不仅融入了杨守伟的生命,也融入了这个家庭。孩子4次手术,她自制吸管,就怕他牙床变形往上翘,不吸气。健健3岁时,他们坚持让他上外面的幼儿园,杨守伟的丈夫则经常带他出去玩,逛超市。 健健被收养送走的前一夜,杨守伟依依不舍地搂着他,孩子也紧紧贴着她。她一动,孩子就叫妈妈。到机场后,健健还打来电话:“妈妈我会想你的,我还带着你的照片呢。” 杨守伟把爱全给了福利院的孩子们。这份博大无私的爱里,有着家人的支持和爱的传递,这给了她无比温暖的力量。 她不仅把福利院的孩子当心头宝,还“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后为20多名社会贫困残疾儿童开展免费康复训练。有的孩子接受康复训练后,已经能正常生活,并且回到学校读书。 作为儿童的守护者、中国“飞跃”的见证者,杨守伟对身边发生的变化无限感慨,说自己和孩子们都是新时代最受益的人。这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没有因为孩子们弱小就抛下他们。自己的工作是党委政府扶危济困的一个缩影,是各级党委政府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部署的结果。 在时光的河流中跋涉,精神的力量弥足珍贵。22年,对杨守伟来说,自己永远都是儿童福利院孩子们的妈妈。有人说,是儿童福利院的“妈妈”给了孤弃儿童第二次生命。而在杨守伟看来,自己和同事们只是党和政府温暖的传播者。唯有用心工作,倾力奉献,努力把党的关怀与温暖播洒在孤弃儿童的坎坷人生路上。 杨守伟,这样一个精神灿烂的人,活成了一座花园,如何不激励人,如何不引领人?只因她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