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以来,潍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不荒掉一亩地” 恢复农业治水修路 1948年春,刚解放的潍坊地区灾荒严重、群众生活普遍困难,各级党委政府根据华东局提出的“不荒掉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将生产救灾作为中心工作,领导群众开展社会互助,组织各级干部到一线发动群众开荒生产,同群众共同开荒、拉犁、播种,尽最大力量扩大种植面积。到1949年秋,各县农业生产恢复正常,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各项生产事业逐渐向前发展。 同时,昌潍地委、专署着眼于长期发展,组织各县进行大规模水利、交通建设。疏通潍河河道,开挖胶莱河新河道,进行丹河、康河、尧河等河道的治理,增强排洪能力,减轻农田内涝。组织修复铁路、公路,开通了胶济路潍坊段、潍徐公路和烟潍公路的客货运输,为全区工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土改从试点到覆盖 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早在1944年,我党就已经在潍坊境内部分老解放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高了党在解放区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密切了党群关系,初步建立和巩固了解放区的基层政权,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将党在抗战时期的削弱封建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同年8月,潍县县委据此逐步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到1947年2月,已有三分之二地区基本解决了土地问题。1947年10月,又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陆续开展土改复查,彻底消除解放区内的封建土地制度。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土改工作更加深入广泛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9月18日至11月5日,中共昌潍地委据此在老解放区潍北县华疃村进行结束土改工作试点;在新解放区潍县坟庄乡开展了土改工作试点。昌潍专区其它各县也于当年10月下旬展开土改试点工作。 1950年冬季,在总结试点经验和培训干部的基础上,昌潍专区又抽调8573名工作人员,分3批奔赴各县,在新解放区、收复区和老解放区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到12月底,全区第一批378个乡完成土改任务,占总数的40%。 至1951年底,整个昌潍专区土地改革工作顺利结束。经过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重新确定了地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951年,昌潍专区粮食总产达1243345吨,亩产达98.7公斤,农民人均粮食262.4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25%,26.4%和18%。 除水害兴水利,水土治理成效显著 潍坊春秋冬三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为雨季。降雨量在时空和地域分布上都极不均匀。夏季暴雨集中,山洪暴发,河流泛滥,洼地积水,酿成洪涝灾害;有时,夏季不雨,汛期无汛,高温干旱,造成严重损失。春季雨量稀少,往往酿成大面积干旱,再遇夏旱,就会造成春旱连夏旱,夏旱连秋旱,甚至连年大旱,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沿海地区,盐碱灾害频繁,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历史上洪、涝、旱、碱危害严重。据史料记载,自1601年到1949年的348年间,共发生水灾118次、旱灾107次。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带领全市群众,除水害,兴水利,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949—1957年,先后治理潍河、弥河、白浪河3条大中型河流和丹河、大圩河、崔家河、洪沟河、潮河、五龙河、柳沟河、百尺河等20余条小河流。在低洼易涝地区,结合河道治理,开挖排水系统,修筑沟洫畦田、台田。在山区开展水土保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40平方公里。在平原打土井31.45万眼,配水车和简易提水工具共26.6万件,发展灌溉面积131.9万亩。 1958—1960年,以修水库为主,结合打机井、拦河引水、开展水土保持等,形成了大办水利的高潮。先后建成大型水库6座(峡山、牟山、墙夼、冶源、高崖、白浪河),中型水库16座和大批小型水库、塘坝,打机井1117眼,建扬水站562处,灌溉面积发展到203.6万亩,比1949年增加3.27倍。除涝面积达到84万亩,比1949年增加7.6倍。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203.9平方公里。 1961—1966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区以灌区配套、机井建设为重点,结合进行洼地治理、水土保持和其他小型水利水电建设,灌溉面积发展到335万亩,比1949年增加5.7倍;开发万亩以上灌区19个,配套89万亩;除涝面积发展到176.2万亩,比1949年增加17倍;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7.4平方公里,比1949年增加3.3倍;机井达到6019眼,比1960年增加4.4倍;排灌机械发展到5.73万千瓦,小型水电站16处,695千瓦,解决17.5万人缺水问题;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开始了正常的管理工作。 1967—1977年,共建成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179座、塘坝726座,治理了北胶莱河,开发万亩以上灌区17个,配套面积204万亩,新打机井4万眼,深翻整平土地开垦高产稳产田500万亩;以小流域为单元,重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3平方公里,治理洼地132万亩。 多举措添动力,农业机械化大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机械化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54年1月,全区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潍县拖拉机站建立。采取的措施有增补旧式农具,推广大、小垄密植和使用深耕犁、单铧犁、双铧犁和压缩式喷粉器。1966年潍坊农业机械厂试制出泰山-12拖拉机并批量生产,全面推广。 1977年全国第三次农业机械化会议后,进一步掀起全党全民大办农业机械化的高潮。 1978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18万千瓦,机耕面积762万亩,机播面积478万亩,机电灌溉面积530万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62.9%、39%、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