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潍坊人文 |
第02版
潍坊人文 |
第03版
潍坊人文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1993年5月,潍坊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个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历史性重大影响的概念。潍坊组织实施的“农业产业化”战略在全省、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轰动。 潍坊市总结经验 率先提出新概念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后,潍坊市认真总结诸城贸工农一体化、寿光依靠市场牵动发展农村经济和寒亭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经验和做法,认识到必须使农业的生产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配套服务与国内外市场联结在一起,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的路子。 1993年5月25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意见》。这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史上第一个以一级党委、政府名义出台的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地方战略性文件,潍坊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拉开序幕。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概括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于一体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围绕农业产业化提出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归结为共同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村经济;按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工商一体化;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实现由落后的自给半自给农业向现代商品农业的转变。 新战略引起轰动,写进十五大报告 潍坊市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为全国破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探索出一条新途径,这在全省、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轰动,也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省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先后多次来潍坊指导、总结和推广农业产业化经验,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深入调查,形成的调查报告《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省政府办公厅于1993年6月中旬在《参阅件》上转发。 1993年10月11日和12日,《农民日报》分上、下篇发表通讯《轻舟正过万重山——山东各级领导抓住产业化带领农民闯市场思路》。“编者按”指出:“通讯《轻舟正过万重山》写的是山东省各级领导在带领农民闯市场中形成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值得正在领导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的各级参考。”这是首次提出农业产业化探索具有普遍意义。其下篇标题标出“潍坊:农业产业化发源地”。这是国家级媒体首次也是最早界定潍坊是农业产业化发源地。 1994年11月,国务院领导批示将潍坊农业产业化情况的汇报提纲在国务院《参阅件》上予以转发。财政部、中国农业银行负责同志也对潍坊农业产业化和山东提出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思路及方案表示赞赏,并给予很大资金支持。 1995年3月22日,《农民日报》发表《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出“产业化是农村改革自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又一次飞跃”。同年5月2日,《农民日报》一版头条发表评论员文章《积极稳妥发展农业产业化》。 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发表社论《论农业产业化》,并连续配发三篇述评,题目分别是《必由之路》《造就一种新关系新格局》《更广更深更实的思路》。社论和述评的发表,使农业产业化思想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产生了极大反响,既为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思路进入中央决策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又为农业产业化在全国推广实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至此,农业产业化正式成为国家发展农业的重大战略,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潍进行现场经验交流 探索实施农业三大战略 2001年10月,全国农业产业化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潍坊召开,这次会议之后,潍坊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广全国。 期间,潍坊积极探索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三大战略。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积极面向国内外市场,以推行农业标准化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了农业国际化战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不断推进产业化升级。以保证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走大力发展高科技、高效益的创税、创汇农业的路子。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基地建设,使产品优势不断转化为商品优势。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化战略深化升级 紧抓资源提升竞争力 经过多年努力,潍坊农业“三化(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为用好这一宝贵资源,进一步提升潍坊农业竞争力,2003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推进产业化深化升级,从实际出发,积极组织实施“三化、三带动、三变”战略,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潍坊出口加工区的作用,扩大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增值水平,争取3-5年时间,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达到70%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的标准、检验和监督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优质农产品规模,争取3-5年内,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比重达到80%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尽快建成全国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基地。2003年,全市330万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有140万人,占43%。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到2005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4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转移农村劳动力34万人;农产品质量三大体系基本建立,制定推广农业技术标准136项,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858个,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31万公顷;2005年,农产品出口创汇7.5亿美元,蔬菜、禽肉出口分别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2006—2011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实施小城镇建设提升工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综合改革,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全市以发展安全、优质、高效、品牌农业为目标,继续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全面实施农业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着力打造千亿级畜牧产业链,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一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示范园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