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潍坊人文 |
第02版
潍坊人文 |
第03版
潍坊人文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和视察山东时,对“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给予肯定。几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赋予“三个模式”新内涵,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积累新经验。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到1038亿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51元、增长6.3%,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新优势进一步凸显。 创新产业发展方式 提质增效竞争有力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潍坊市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农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潍坊市把现代农业作为主业,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开放带动、标准引领、品牌建设,推动农业由传统种养向科技引领、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由一产独秀向三产融合、由家庭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破解乡村发展问题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潍坊市在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的实践中,顺应融合发展大趋势,着力破解乡村振兴要素投入不足、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问题,加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投入,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巩固拓展生态优势 自觉践行“两山”理念 农业天然具有生态属性,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近年来,潍坊市坚持把巩固拓展生态优势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农业绿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生态建设等工作,让良好生态资源加快升值、成为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的支撑点和引爆点。 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坚持乡村文明善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近年来,潍坊市坚持把文明善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突出党建引领,做好“三治融合”,不断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创新成果普惠农村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乡村振兴的效果怎么样,最重要、最直接的就是看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没有。 在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的实践中,潍坊把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重要内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灿烂的农耕文化。潍坊农耕文化是一个内容异常庞杂的体系。其中既有农业经济的,又有农业政治的,还包含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活动等等。在近代工业文明诞生之前,人类文明的到来与发展皆与农耕文化有关。在这点上,潍坊农耕文化在中国悠久农耕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于中国灿烂农耕文化的贡献,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所表现: 在后李文化时期,淄河东岸、潍河西岸的后李文化遗址发现,其古老的文化内涵和特征揭开了东夷文明的序幕,奠定了潍淄流域农耕文明的领先地位。 在龙山文化时期,潍坊区域所出现的大型城市文化遗址证明,潍坊之所以在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远古潍坊区域农业具有较先进水平。 北魏时期,潍坊区域在中国传统旱作农耕文化体系的确立上,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替代的地位。最为坚实的证明,便是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这本中国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明清时期,潍坊区域在发达农耕文化基础上所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不仅对于潍坊近代工业文明的诞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潍坊现代工业文明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潍坊漫长农耕文化历史长河中,已经孕育出潍坊现代农耕文化的活的基因,促使潍坊市现代农耕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也是潍坊“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形成的历史渊薮。 本期图片由吕俊峰提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