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迁
我想我是和古街有缘的。 多少年来,无论我离开这里多久,只要一踏入这古意盎然的老街旧巷,总会有异样的温暖在心间蔓延。 我生于斯而长于斯。这条古街让我永远感受到踏实和安定。她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妈妈,用她慈爱的目光关注着我的成长,用流芳千古的故事教诲我为人处世之道,令我终生受益。 夥巷街,东起北营街,西至偶园街。街北侧的小学,是我的母校,旧时为夥巷街小学,我上学时已命名为实验小学。听老人们讲这里原为清末翰林院马廷栋故居,后改造利用为小学。 夥巷街不甚宽,记忆中路面铺以长长的条石,被人们踩磨得润泽发亮。那时候汽车很少,自行车也寥寥无几,一放学,这里就是孩子们的乐园,我们穿着布鞋,伸展开双臂,从光滑油亮的大条石这端“嗖”的一下滑到另一端,街上洒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而这时,街上的老人们也纷纷走出家门,在街两侧,或坐或站,慈眉善目地望着,露出绚烂的笑容。还有人高声说,这条街有古代大官庇佑着,从来不磕孩子,尽情地玩吧!孩子们听后,滑得更带劲儿了! 还记得在学校里,那个戴眼镜的品德课的男老师给我们讲夥巷街的由来。那是清朝康熙年间,这儿相邻住着两户显赫世家,文华殿大学士冯溥的家在南,左都御史房可壮的家居北。两家本来是好邻居,可后来竟为宅基发生了纠纷,各不相让,以致打起官司来。县令接到状子悄悄地溜了,知府收到诉信无缘无故病了。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两家,谁家也不好惹。 冯、房两家见告来告去没结果,便给在京做官的主人写信。没成想两位当朝命官互相谦让,各自退让出三尺基地,又合伙用青石板铺成了街道,并取名“夥巷”,以示两家永远和好。从此这段利民利己的谦让佳话,为家乡人津津乐道,这条小街也成为了道德传承的典型教材。 后来,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我上完小学就离开了这里。儿时残存的记忆却常常在梦中一遍遍重温。再后来,我竟又嫁回到了这里,又和古街重逢。 适逢古街过新年,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我寻了个晴好的下午,独自徒步而行。古街的学校犹在,只是当年北边的老教学楼已经拆除,在校园西边挺立着新楼。大条石荡然无存了,换成了水泥路面。小巷两边的老房子依旧古朴,墙体历经雨水多年的洗刷显得更加斑驳和苍老。老街,我来了,你可一切安好? 一路向西,行至偶园街,看到旧貌已经换了新颜,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喜庆耀眼,年味十足。 新建的牌坊赫然矗立着,既肃穆端庄又大气巍峨,昭显着这里曾经有名门望族高官显宦云集。古街两边青砖小瓦,老店铺新店铺交相辉映,鳞次栉比,小商小贩模仿前清古人的穿戴打扮,散落在街头巷尾,游人们络绎不绝。 那泛着铜光的雕塑,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石柱下狮子头上窜出的小草,惹人怜惜;那穿着长袖蟒袍的今人,伫立在街头,悠然自得,谈笑风生。瞬间,古街变得风韵万千。一切都是如此美妙,北方古城的清幽之意悄然而至。 依稀记得儿时在这条街上,有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牛肉煎包,有白瓤的烤地瓜香甜绵软,有软糯的花生和玉米,还有五分钱一小坨用两根小棒可以搅着玩也可以吃的糖稀……如今古街的美食更加琳琅满目,香味充斥在老街小巷的犄角旮旯里,弥漫在空气中,滋润着游客的心田。 华灯初上,街旁两侧的大红灯笼纷纷亮起,璀璨炫目,一串串,一排排,整条街火树银花,美得那么朦胧,那么诗意,仿佛天上人间。熙熙攘攘的人群几乎肩并着肩,呢喃着,喜悦着,踟蹰前行,古街笼罩在新年祥和的氛围中。 我也欣欣然融入这流光溢彩的暮色中,提着一盏花灯,在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寻找我的前世今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