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李金科,高密人,文史爱好者。 “黄老学派”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鼎盛于战国至东汉。“黄老”指上古时的黄帝和春秋时的老子,黄老学派主张“清净自定”“无为而治”,高密就是黄老学说重要源头之一。 黄老学说在高密的传播离不开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名将乐毅的族裔乐瑕公、乐臣公(亦作乐巨公),他们是战国末年赵国人,赵国灭亡后,避居高密。 关于这段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记载得甚为明确:“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齐之高密。”而乐瑕公与乐臣公的血缘关系,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当时的高密位于齐国东境,远离战乱,经济相对富庶,当时不少流亡的六国贵族避居高密,直到东汉末年,高密仍是士族百姓避难的重要地点之一。 乐瑕公、乐臣公是秦汉时期黄老学说的代表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关于乐臣公的师承,司马迁在《史记·乐毅列传》中也说得甚为清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乐臣公弟子众多,《史记·田叔列传》记载,赵国陉城人田叔曾在乐臣公处学习黄老之术。乐臣公最为骄傲的弟子是盖公,秦末大乱,齐地才俊纷纷追随刘邦建功立业,“唯盖公独遁居不仕”。《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孝惠帝元年(前194),曹参出任齐王刘肥的国相,到任后召集当地的学者名流,广泛征求治国良策,可是“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曹参举棋不定。听说胶西有位盖公,善治黄老学说,于是派人带丰厚礼品前来邀请。盖公为曹参提出“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治国策略,曹参欣然采纳,“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后来曹参继任萧何为西汉相国,继续采用治理齐国的经验,按照盖公提出的与民休息的方法治理天下。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窦太后都极力推崇黄老学说,出现了文景之治盛况,西汉王朝逐步走向鼎盛。至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学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才告一段落。 源自高密的黄老学派对历史影响深远,也影响了无数文人志士。盖公卒后,葬于潍水之西的盖公山上。北宋熙宁年间苏轼出任密州太守,“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遂修葺盖公祠,同时在密州城中修厅堂一座,名曰盖公堂,并作《盖公堂记》记其事,其对盖公的仰慕之情不言而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