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寻味潍坊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评论

第03版
都市新闻
 
标题导航
轻食 你吃对了吗
上元节 观月赏灯闹元宵
2022年02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元节 观月赏灯闹元宵



 于家干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其习俗各地有所不同,全家团圆,吃元宵、赏月、观灯、耍大龙等,将春节庆祝活动推向最后一个高潮。是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是由黄米面或糯米面制成圆球,内有糖、芝麻、山楂、核桃仁、豆沙、猪油、玫瑰酱或桂花酱制成的馅芯,煮熟或炸熟后食用。软糯香甜,美味可口。具体制作过程:馅芯调好后,压成2厘米厚的大饼,晾晒后切成2厘米大小的立方块;沾水,在米粉中晃动,使其沾上米粉,再沾水再晃,形成直径3厘米左右圆团即成。北方叫“晃”元宵,南方叫“包”汤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关于馅料,分北方派与南方派,北方以甜为主,南方的馅口味则有甜、咸等。宋人陈达叟曾在文章中记载,“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团团香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这里讲的,即北方人食用的黄米元宵。由于时下种植黄米者渐少,北方的元宵大都是糯米粉制作的。
  下面说说元宵节的潍坊习俗。文献记载,潍邑元宵节亲友有相互赠送元宵的习俗,外甥要给姥姥姥爷送元宵,姥姥姥爷则准备好花灯送给外甥。花灯有多种,最具潍坊元素的则是老猫灯、花篮灯、蒺藜灯等。老猫灯是独具一格的地方工艺美术品。相传明代一毛姓县令有政声,去职后人们思念他,但明亡不敢贸然怀旧,于是在城头真武殿内塑猫代之,上元节人们挑老猫灯去城头凭吊,有“照照老猫不害眼”之说。蒺藜灯,是以草本植物的果实为原型制作的灯笼,可作为风筝放飞,亦可作为灯笼照明与观赏,取其“吉利”之谐音。
  潍邑最繁华的地方就是城里的大十字口(现脑科医院附近),路西有一家卖元宵的聋哑人陈洪起(1903-1984),他聪明过人,上元节期间,他将五六个白色的气球捆在一起,中间置一灯泡,挂在门前,夜间就是一盏硕大的元宵灯,十分醒目。他的生意兴隆,人们一是为了观赏元宵灯,二是为了他的元宵分量足,味道好。陈先生在称好每一份元宵后,再多添上两个元宵,作为赠送,让利于民,他的这种做法,得到人们的称赞。陈先生虽是哑巴,但精于人情世故,街坊邻居的红白喜事,他总跑去帮忙,且是出色的指挥者,不失礼数,有条不紊。元宵节过后,他便以卖“哑巴辣椒”而闻名乡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