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心悦诚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评论

第03版
今日重磅
 
标题导航
人性悖论的看见与启发
一粒种子的梦
怀着无限慈悲看这个世间
2022年03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粒种子的梦
——李桂华《种·梦》读后



□房永江
  种子发芽时,默不作声。
  但我却分明听到了她的声音:
  “种子是什么?种子是生长在田野里、温室中的一棵具象的蔬菜,有时候是华灯初上时城市人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有时是一年到头农民记在本子上的一笔笔收入……有时,它又是育苗杯里的一抹希望,是育种专家冥思苦想的那一组基因排序,是试验场上、绿意丛中的另一个充满火药味的‘战场’……”
  这都是报告文学《种·梦》作者李桂华的话,常常被我当做种子的絮语萦绕心中。噢!我是不是把作者也当做一粒种子了呢?
  寿光被称作中国的“菜篮子”,当这个“菜篮子”里装满五彩的荷兰菜椒、以色列番茄、美国西芹时,作者李桂华这粒国产“种子”却在悄悄萌芽,她的《种·梦》获2021年“泰山文艺奖”。
  《种·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中国蔬菜生产领域在寿光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和故事。
  捧读《种·梦》,我被作者那炽热的时代情怀所打动,她跑市场、访农户、学种地、搞调研,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身份,钻进了“种业”这片生疏的丛林,为振兴国产种子鼓与呼。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政策支持、基地建设、科学规划,国产蔬菜种子逐渐有了自己的“中国芯”。譬如华盛农业的西葫芦种子不但牢牢占领了中国市场,还漂洋过海、走出国门……成功与失败、种业乱象、传统种资等都是作者关注的对象。
  为了探寻传统韭菜品种“独根红”的种植管理经验,她不光实地走访请教老农,还认真查阅古代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从中吸收营养。就连《刘阁老妙计扶桑梓》的传说,也成为她最喜欢的故事:“每当想到乾隆皇帝在黄旗浩荡的车队中探出头来,看到寿光城西农民在寒冬的田野里创造出一片绿油油时那种惊叹,我就为‘独根红’这样的地方品种而骄傲。”
  为了《种·梦》的写作,为了熟悉种植,作者还承包了一块一百多平方米的菜地,亲事稼穑。
  她想把自己变成一粒种子。她说:“十年前的那个四月天,我把自己撒进了一小块田野里。我听到身子落地的那一刻,有个声音说:看,这世界多奇妙。”
  没错!《种·梦》这本书就是一粒种子的梦,因为她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她想把自己变成种子,生长希望。
  无疑,作者的探索是有益的。作品带领我们走进高科技的神秘殿堂,用人文情怀和浓重笔调对农业科研体系进行了诸多探讨和思考,并重点塑造了多位蔬菜育种专家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史上的典型人物,真实记录了一大批新时代脱贫攻坚道路上依靠科技致富的典型农民,提供了在科技带动下乡村振兴的鲜活标本。作品集文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是一本具备了标本示范价值的中国农耕文明之书。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房永江,现居青州,山东省作协会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