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涛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潍县、诸城、益都等地金石学研究日盛,名家辈出,高密的金石藏家亦大有人在。因其多无著述传世,加之各类文史资料记载有限,多数不为世人所知,实则他们的收藏中不乏国宝重器。 “桐堂”张氏,为明蓟辽总督张福臻后人,家住高密城里寿星街西,清末到民国间为高密首富,在青岛等地有大量的房产和商铺,家族历来注重金石书画收藏。 清末“桐堂”家主张守勋,思想进步。辛亥革命后,进步人士刘冠三(民国时任国会议员)、王林肯(新中国成立后官至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等秘密筹划高密独立起义,他曾捐银四百两用以起事。 张守勋有二子,长子张少铭,次子张怀新。张少铭(1908-1997),日本东京大学博士,著名化工学家,全国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委员。张怀新,青岛礼贤中学毕业,娶潍县丁毓赓之女。青岛解放时,张怀新举家去韩国,携带了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途中遇海盗全家遇害,文物下落不明,其中有高凤翰、郭廷翕、陈子懿、陈介锡等人历百余年而集成的山左书画重器《桑梓之遗》的大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张少铭先生曾多次向国家捐献商铺、房屋、金银首饰,并无偿捐献珍稀文物四千件。如向历史博物馆捐赠的召伯虎簋、鄀公簋盖、石洛侯金印、金代纸币铜钞版等;向辽宁博物馆捐献的提梁方卤、窃曲文匜、弦纹鬲等青铜器,祝允明、沈周、马逸、王铎、龚贤、刘墉、曾国藩等书画,元明刻本《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新唐书》《新唐书》《宋史》等古籍,不胜枚举。今选其捐赠过的两件青铜器作简单介绍。 召伯虎簋,今又称之为“琱生簋”,有五年、六年两器,为西周青铜器。五年簋清中后期见于洛阳市中,后归山西马氏,又流至美国卢芹斋、纽约藏家穆尔处,现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馆,内底铸金文104字。六年簋原藏多智友,后经辗转藏于高密张氏,内底铭文105字,1959年由张少铭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存于国家博物馆,为国之重器。两簋铭文记录了当时的贵族琱生因私田和奴仆被人检举,受到同宗官员召伯虎庇护,琱生为了感恩,铸造了青铜器在宗庙祭祀的事迹。2006年,陕西出土两尊琱生尊,记载了此次事件的不同阶段,可与两件琱生簋相互印证。另洛阳博物馆藏召伯虎盨,1993年出土,是召伯虎祭祀亡父所用的器物。簋、盨为盛食器,尊为盛酒器。 颂簋盖,1953年由张少铭之姐张秀琳捐赠山东博物馆。颂簋,铸于西周后期,原藏诸城金石大家刘喜海,又归南海李宗岱,又归黄县丁树桢。后丁氏兄弟分家,器身和盖分离。二十世纪40年代,器为黄县文管分会收集后转入山东博物馆,盖则流入北京琉璃厂。张少铭先生逛琉璃厂时,以六千大洋购得,新中国成立后捐赠山博,颂簋始成完整器,现为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颂簋记载了周王任命颂在洛阳担任职务,赐给他官服和马具,颂铸造了簋、鼎、壶,用来祭祀父母,感怀周王的美德事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