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崖头村村东的大于河湿地公园。 |
|

|
|
大于河流域中,只有一个村庄与河同名——大于河村,该村历史悠久,是明嘉靖二年(1523)李姓由河崖头村迁入立村。改革开放后,以村中深沟旧址为界,分为了南、北大于河两个行政村。大于河村北行20余里,有一村状如高崖、东临河水,名为河崖头,据说村西高埠上曾有一片杏树林,绵延数里。 李姓迁入建大于河村 后分为南北两个行政村 潍城区大于河村位于大于河西岸,旧村出村东即为河流,村庄处于高崖,居高临下面对河流。大于河全部流域,唯此一村与河同名。村庄历史悠久,地方志书多有记载。如《潍县志稿·境域·河渠》“大于河”条下,援引《水经注》对大于河的记载后,又加诠释:“经平寿古城西,则指大于河庄一带。”再如《志稿·境域·遗迹·乡村》中记有:西汙河村,见于《洪福院记》碑阴。“按:县东于河今犹称东于河(即今虞河),县西于河有二(另有小于河),此西汙河盖指大于河言,即今第二区大于河庄。” 据地方文献载:洪福院为一古老寺院,建于程浮山(即今浮烟山)北麓程符寺东,金大定十七年(571)重修。据此,金代即有此村。据村碑记载:明嘉靖二年(1523)李姓由河崖头村迁入立村,村名大于河。各种记载对照,透露出历史的信息:或为李氏迁入村中后,以村东河流为名,将西汙河村更名为了“大于河”庄。后发展为潍县西南境较大集镇,为潍县、昌乐两县通衢。村居高处,积水冲为深沟,流于大于河中。 为防止沟水侵蚀,村人临河建起高大石坝,过往客贩推车挑担,须奋力攀登,视为畏途,俗称“丈八崖”,远近闻名。因地处交通要道,县中善士节女多在此建立牌坊扬名。清咸丰七年(1857),建“节孝坊”一座,旌表城里人氏陈官杰妻杨氏。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再建“善行坊”,褒扬县城内十笏园主人丁善保。丁善保,潍县城里巨富,《潍县志稿》有传,记其一生多有善行。牌坊或因此而立,两座牌坊成文物古迹,增添着村里的古文化气息。 改革开放后,以原村中深沟旧址为界,分为了南、北大于河两个行政村。 河崖头西杏树绵延 二月寒食杏花如海 自大于河村沿河北行20余里,有一河崖头村。西北倚一高埠,状如高崖,东临河水,故村名“河崖头”,今属潍城区于河街道。宋代以前,即有此村,麻姓居此,称麻家庄。村北高埠为麻姓墓地,今村人犹称“麻埠”。 《潍县志稿·金石志》载有《宋·石嵩等造香炉记》石刻,此石立于宋元丰六年(1083),刻有“(大宋)国京东路潍州北海县斟城乡都守保第十三都麻家庄”,即为此村。村中李姓族谱载:元至治三年(1323)李姓迁入,渐成村中大姓,依村庄地势,更名为“河崖头”。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常年流淌的大于河水滋润了高踞崖头上的土地,不知什么年月,村西高埠上成长起了一片杏树林,绵延数里,连接到了邻村杏杭村。老树枝桠婆娑,大者粗可两人合围。“二月寒食花满园”季节,杏花怒放,粉团锦簇。远望又灿如云霞,直似花海,成为闻名遐尔的美景。初夏杏子丰收,绿荫重叶中累累缀上树枝,红润如玛瑙。新媳妇回婆家,成为了上好的礼物。当地有民谚:“河崖头送闺女——千姓(杏)万姓(杏)。”正是大于河水的浸润,孕育了这一诗情画意的村景。 时过境迁,延续了700余年的杏林花海走进了“乡愁”,但清澈的大于河水依然南来过村流淌。挖掘这一美景传统文化,进入21世纪,“大于河湿地公园”在河崖头附近村庄一带应运而生。绿树成荫,小桥曲栏,流水潺湲,鸟鸣声声。偶有红杏一枝,含笑出墙迎人。徜徉其中,抚今追昔,顿生“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的感慨。
千年古村流饭桥 改名故事众说不一 自河崖头村沿河向北四五里,来到了小镇型村庄流饭桥村。比之河崖头,村庄也许更为古老。据考家村重修东明寺碑文记载,东晋以前即有此村,刘、范两姓居此,村名刘范院。元代中期,王姓由临淄迁来,人口众多,又因村东紧傍大于河,河上有桥,遂改村名“流饭桥”。这一更改,就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故事。 有说,“流饭”由原刘范院谐音而来;有说,村人热心善事,屡次在河上修桥,方便过往行人。某年修桥,上游有“浮饭一包”,顺水漂来,“桥工食之”,由此得名“流饭桥”。更有一种说法,由于村东河上石桥坚固,渐成为县城通往京城的官道必经之处,明代官府在村中设递铺,过往客贾如流,村中水食业兴起,家家打“火烧”,“火烧”味香耐嚼,日久不馊,常被行人买来路上充饥。渐流渐远,日久天长,村庄被叫成了“流饭桥”。“流饭桥,三件宝,开店赶脚打火烧”,成为了这个官道小镇的口碑标志。传之后世,人们勿宁更相信这种说法的真实性。 大于河水养育了村民淳厚义气的民风。村中清乾隆时名士王俨,字畏之。“人性刚直,人有过失,必面折之”,被知县郑板桥引为诤友,“每至乡必造其庐访问。民间疾苦,俨直言不讳”。 清代中叶,村人王学英以开店为业,有一保定商人赶车经过其门前,马惊车翻,将其小儿子压于车下死亡,惊惶无措之际,王学英深明大义地对肇事客商说:“这是孩子命中造化,谁都不愿意见到的事情。”说完,催促客商赶路要紧。客商大为感动,回家后买一男孩,作为役使奴仆送来,王却将男孩收为义子,为其成婚生子,另立人家。几百年间,传为义行美谈。 红色村庄河南村 见证大于河改道历史 河南村现属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被称潍北“小延安”。1928年,进步青年于效辉入党,成为村中第一个中共党员,后又发展张志起等成为党员,建立了村中第一任党支部。在革命战争年代,河南村有42名为国捐躯者,全村烈军属多达100余户,占全村户数的半数以上。至今村中还流传着张化堂父子七人中六人参加革命、三位女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共产党地下交通员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来到村中访问、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 可来到村里的人无不感到奇怪,村名“河南”,河在哪里?这里的河以南到底指的是哪条河?走进历史的岁月才知道,河南村张姓立村,明代初年,由直隶滦州府昌黎县迁此定居。或许,那时由周家口改道向东北流的大于河正在欢腾流淌,从村北而过,于是村名“河南”。一个小村的名称,见证了大于河改道古老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