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凯带领团队把非遗转化为文创作品 |
玩转嵌银文具 拥趸遍布全国 |
|
|
红木嵌银漆器作为潍坊一种特有的手工艺术品,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第四批“潍坊民间艺术大师”孙凯,为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多年来潜心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年,孙凯又带领团队融入创新理念,设计制作了《套四创新文具》系列文创作品,让潍坊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超 作品融入创新元素,制作需经六道工序 4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坊子区北海路南首的潍坊鸢都红木嵌银漆器博物馆。这里摆满各种风格的红木嵌银居家、办公家具,文具盘、镇尺、笔筒、墨盒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这些作品用一根根银丝勾勒出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及传统吉祥纹饰等图案,使得本就精致的漆器更加秀美飘逸,风格独特。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孙凯今年带领他的团队设计制作的《套四创新文具》系列文创作品。这套作品以深棕色和黑色作为主色调,共有《竹子》《荷花》两个系列,每个系列各四件。 今年51岁的孙凯告诉记者,作品在原来的三件套基础上,为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进行了创新。记者看到,《竹子》系列作品用花梨木制作而成,银丝细腻有形,除了两把传统的镇尺及一个笔筒外,还特别设计了一个手机架,上方有一个小圆孔,既可以放手机,也可放入笔等。此外,竹子寓意节节高升,不但浓缩了文化的精髓,而且有浓厚的生活性,极具美感。 “我们从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作品中得到启发,创作了这套作品,用了一个半月制作完成。”孙凯说,这套作品深受全国各地的客户喜爱,为按时发货,工人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 孙凯制作的作品选用名贵红木、纯金丝、银丝和天然大漆为主要原料,从原料到成品需要经过六道工序,不仅美观、实用,而且具有收藏价值,深受全国各地客户的青睐。 为故宫博物院馆修复馆藏文物上百件 毕业于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的孙凯,在1993年进入我市一家民间工艺品公司工作,接触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后,被这种精美绝伦的手工艺术品深深吸引。 1997年,孙凯创办了潍坊鸢都嵌银厂,师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陈增,系统学习了红木嵌银技艺。为将技艺发扬光大,2014年,孙凯投资建立了潍坊鸢都红木嵌银漆器博物馆,这是我市首家非国有博物馆,填补了潍坊市无民办博物馆的空白。该馆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文博研究、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创研发、宣传教育、社会服务于一体,目前已经成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级非遗潍坊嵌银髹漆技艺综合传习中心、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师生7000余人次。 为推动文化遗产走出去,潍坊鸢都红木嵌银漆器博物馆还在2018年七八月份,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嵌银漆器非遗精品展》,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示范作用。 近年来,孙凯还积极参加文物保护工作。2019年3月,潍坊鸢都红木嵌银漆器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签订文物修复师保护合作协议,每年两次修复故宫博物院馆藏红木嵌银类文物。截至目前,他已为故宫博物院修复馆藏文物100余件,为保护国家珍贵文物做出了贡献。 下一步,孙凯希望借助故宫博物院平台,根据现代市民的消费水平,面向大众不断设计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创新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