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体育产业迎风起飞 将成为助推全市经济增长新动能 |
|
|
4月19日,记者从市体育局获悉,市政府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未来潍坊要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特色突出、产业链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体育产业将成为助推全市经济增长新动能。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东升 目标明确,政策护航体育产业发展 《意见》指出,未来,潍坊将深化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一批体育产业重点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培养一批引领体育产业发展的优秀团队和领军人物,创建一批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选树一批引领“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单位(项目),建设一批智能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推出一批改革创新成果和有效供给政策,不断增强体育市场活力,有效激发体育消费潜力。 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特色突出、产业链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体育产业成为助推全市经济增长新动能。全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为完善,群众健身意识和身体素养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体育赛事 《意见》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体育服务业。繁荣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壮大体育运动休闲产业,规范提升体育培训业,着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 近年来,潍坊各种体育赛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培育了“鲁能·潍坊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潍坊国际青年女子足球锦标赛、潍坊滨海国际风筝冲浪锦标赛、中国龙舟公开赛(山东潍坊站)及潍坊(峡山)国际乡野马拉松赛等10余项全国知名赛事品牌,打造了高粱红了马拉松、沂山登山节、坊子区FBA篮球联赛等32个市级品牌赛事,每年吸引数十国内外游客来潍坊参赛、洽谈、旅游观光。 充分利用全市人文、自然和地理优势,创建设施齐全、各具特色的运动休闲区(基地)。“借助滨海区滩涂和海洋资源,发展海上帆船、游艇、水上滑翔等运动,打造滨海运动休闲区。依托青州、诸城、临朐的自然资源,开发登山、野营、滑雪等休闲运动,打造运动休闲露营基地。借助白浪河、潍河、汶河、弥河等资源,发展龙舟、漂流、钓鱼、摩托艇等水上休闲运动。”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全民健身,厚植体育产业基础 《意见》指出,要厚植产业基础,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培育消费市场,释放体育消费效能。加大体育消费供给,激发体育消费行为,优化体育消费环境。 潍坊市坚持推动体育产业多元发展,培育体育文化滋生土壤,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注入新能量。据统计,目前全市体育生产企业10家,健身场所1000家,各类市场主体总数1800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继续组织好“全民动起来、潍坊更精彩”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扩大全民健身运动会、全民健身冬季运动会以及各类人群综合性赛事的赛事规模和覆盖人群,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打造全民健身新模式。 要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进一步提升完善“中心城区10分钟健身圈”“城乡15分钟健身圈”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设施、器材智能化升级。
融合发展,“体育+”催生新模式 《意见》指出,要丰富产业内涵,促进“体育+”产业融合。积极推动“体旅融合”,深化“体教融合”,强化“体卫融合”,推动体育与数字智能融合。 体育旅游的市场逐年扩大,“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目前,全市100余家2A以上旅游景点,共拓展体育项目280余个,其中,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个,省级3个,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1家。同时,继续培育户外露营、水上运动、民俗项目、冰雪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业态,策划开展登山、骑行等体育旅游活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区和健身休闲产业带。 2021年,我市专门制定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意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体育课,加强学生体育技能培训。目前已在中心城区36所学校全面展开体教融合工作,涉及训练项目20个,参与训练的适龄竞技体育人数2000余人,项目普及学生数达5万人。 体育促进健康。近年来,潍坊市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创新推动“体卫融合”发展,“潍坊模式”走在山东省前列。目前已创建市级“体卫融合”试点单位35个、公益推广试点项目7个,培育了山东泽普“体育+医疗”康养、爱优动青少年运动健康等一批运动健康产业市场主体。 创新提升 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 《意见》指出,要推动转型升级,赋能体育制造业。做大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强化体育科技和服务创新。强化示范引领,做强体育市场主体。大力培育体育服务综合体,积极打造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增加要素供给,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健全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维护机制,保障体育设施用地供给。 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和创新。《意见》指出,要加大体育用品制造业科技创新力度,挖掘和培育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科技创新项目,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推进“产学研政”协同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助推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发展,推进制造与服务系统集成与深度融合,提高制造业服务创新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