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资源,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底蕴的文本见证。在潍坊古籍收藏圈,有一群古籍人,他们对古籍如痴如醉,投注了一生心血,正是他们对古籍的热爱和付出,引领着不少人参与到古籍收藏中,为古籍保护和传承尽绵薄之力。近日,记者采访了两位潍坊古籍收藏家,听他们讲述与古籍之间的不解情缘。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万勇 王琳 让古籍走近百姓,发挥古籍文化价值 1949年生于安丘市景芝镇的王琳,是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王筠第七代孙,王筠后代子孙秉其所传,均以读书藏书为要,历代相继,集腋成裘,到王琳这一代已积累下万卷古籍。王琳喜欢看书,更偏爱古籍,读起古书来废寝忘食。“每每听说谁有一本古籍,必夜不能寐,就想马上见到书。”王琳说,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他闲来就以景芝老家为中心,游走于大街小巷的古玩市场和废品收购点收罗古籍。 虽然古籍数量初具规模,但当时王琳对古籍的市场价值还不是很了解,出于学习目的,1995年的一天,他提起黄提包装着几十本书坐上去北京的火车,见到了中国嘉德拍卖行古籍部总经理拓晓堂。拓晓堂看着他带的书,拿着其中一本品相并不太好的对他说,此书是这几十本中价值最高的。王琳心想,明明还有品相更好的,难道价值不高?拓晓堂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古籍的存世量和年代决定其价值。北京之行让王琳受益匪浅。 一般藏书家的古籍一部分留下来收藏不对外出手,一部分则拿出来流通保证古籍市场的活力。王琳认为,他现在不仅是为自己保护古籍,更是为国家保护古籍,作为古籍收藏家对古籍进行保护是第一位的,对古籍研究和利用则为更高层次。 收藏古籍就会面临古籍修复问题,但潍坊本地缺乏古籍修复人。经过多方打听,王琳联系到济南一位古籍修复师,让儿子投其门下拜师学习。 现如今,在王琳的带动下,潍坊古籍收藏行业蒸蒸日上,通过重大节日开展线下古籍展览会,进行学术交流、研讨等,让更多的老百姓见到古籍,亲近古籍,让古籍在新时代发挥文化价值。 王斌 三十年来“以藏养藏”,尽己之力保护好古籍 王斌1968年生于安丘景芝镇大油坊村,祖籍是诸城相州王氏,王斌的家族历史源远流长,明清两代共出过21位进士、58名军人,被誉为“神奇进士家族”。一代代传承,让其从小在这种家学浓厚的书香氛围中长大,也与古籍结了缘。 上世纪90年代初,从原山东银行学校毕业的王斌,携带着100余卷王氏家传珍藏古籍,扎进了古籍收藏和保护事业,30年来“以藏养藏”,逐渐累积,如今他的馆里已收藏古籍11688卷,并拥有镇馆之宝:明成化年间国子监刻本《资治通鉴》、明嘉靖年间刻本《盐铁论》、明万历年间刻本《韵府群玉》等。 “每一页王氏先祖都用朱砂笔进行过认真批校,上面每一行字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内涵,令人受益匪浅。”王斌认真细致地翻阅古籍《周易本義》,每一页上都有他的先祖用朱砂笔断句、注释和批校的痕迹。30年如一日,王斌如今已经成为古籍收藏和保护行家。殊不知在他收藏之路之初是如此的困难,当年每月工资仅有百元,除去生活花销外都买了古籍,日子过得可谓是捉襟见肘。 “见到好书我就买,曾为了买一本书花了几十万元,媳妇笑话我是‘古籍收藏疯子’,而一件背心破了12个洞,我却仍舍不得扔,跟媳妇笑称夏天穿着凉快。”王斌取出穿了十几年已经破洞的背心捧在手上,是它见证了王斌古籍收藏历程,也包含了他对古籍收藏付出的心血。 王斌说,瓷器、玉器等都不如古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来得重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古人的文化、思想借助古籍信息载体大的特点得以传承,但同时古籍也有一大缺点就是脆弱,这让古籍存世量越来越少,也变得越来越珍贵。 在安丘市委市政府和新安街道的支持下,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的省内最大非国有古籍博物馆——安丘世德古籍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当中,目前已投入了近3000万元,预计10月1日开馆,届时其万卷楼内11688卷古籍及其他展馆所有展品,将全年免费对社会开放共享。“感恩自己生于当今盛世,我一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把古籍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好,等我百年之后把古籍全部捐给国家。”王斌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