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薛静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既有日常生活劳动,也有生产劳动,还有服务性劳动。 (本报今日02版) 劳动课对“70后”“80后”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扎风筝、缝扣子、种土豆,甚至收小麦、掰玉米,都是曾经的必修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不知从何时起,劳动却逐渐淡出了课堂。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动手能力却日渐衰退。他们能一口气喊出游戏里十八个主角的名字,却辨不清田间各种农作物的样子。别说下地,就算是日常的拖地洗碗洗衣服,怕是也没多少孩子能独立完成。 劳动的意义,远不止动手那么简单。劳动是一门综合课程,通过劳动,可以锻炼沟通能力,磨炼个人意志,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造能力。唯有实践出真知,很多道理必须从书本走向现实,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否则,即便是纸面成绩门门A,也不过是当代赵括而已。 劳动课重返课堂,需要下足实实在在的工夫,建立起学校、家庭的联动机制。 首先,不能将劳动课变成“拍视频发朋友圈”的作秀课程,学校必须肩负起劳动课教授第一阵地。受条件所限,很多城市学校无法提供户外劳动场所。不过一些中小学已与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在合作社内设立“校园农场”,固定时间组织校外劳动活动。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与其他课程融合,增强动手操作的兴趣。同时,考虑将劳动纳入相关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其次,家长要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念。什么事都由父母代劳,孩子在家当“甩手掌柜”,并不是爱的表现。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让孩子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中成长,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