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叶经是刻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一种经文,目前存世数量不多,即使是一些知名寺庙中也只存有几片。然而在潍坊,53岁的李伟花了20多年时间收藏了2000余部贝叶经,其中不乏世所罕见的珍品。5月8日,记者了解到,目前,李伟正在积极打造贝叶经博物馆,但凭一己之力很难进一步深挖、保护和传承。他希望能引起相关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共同合作,让更多人认识贝叶经的宝贵价值,使这些文化遗产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用特制的布包裹, 部分珍贵的采用金漆封存 保存 李伟的藏经库位于十笏园文化街区内,一排排书架上摆放着密密麻麻的贝叶经,其中有不少贝叶经用特制的布包裹着。李伟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片贝叶经,散发出一种神秘而独特的气息。虽已历经数百年,但仍保存完好。字体依然清晰可见,让人难以想象刻在树叶上的经文仍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在藏经库中还有不少特制的书柜、精美的礼盒,里面也都存放着不同种类的贝叶经,都是李伟千辛万苦收集来的孤本、珍本,有的已有上千年历史。部分珍贵的贝叶经在传承过程中,为了防止氧化、侵蚀等,采用特制的金漆封存,保存相当完好。 贝叶经最早源于印度,后传播至东南亚、中亚、东亚等地,主要是以梵文、巴利文书写。其书写的内容不仅包括佛教、印度教等宗教经典,还涉及古代医学、建筑、文学、绘画、语言学等众多领域,被认为是古代世界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书写内容与形式最完美的经典书籍。
历时二十余年, 藏品达几十万片、两千余部 收藏 今年53岁的李伟是潍坊人,家族世代经商,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中学毕业后他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把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并做到了国外。 李伟第一次知道贝叶经是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记载。“从那个时候,我就对贝叶经产生了兴趣,还经常想象刻在树叶上的经文的样子。”可惜贝叶经在国内数量稀少,李伟几经搜罗,一直没机会收藏。旅居美国后,他依然关注贝叶经,在各级艺术市场和拍卖会多方求购,仍不多见。 本世纪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伟得知英国有一位收藏家,想将自己潜心收藏的贝叶经藏品拍卖。得知此消息后,李伟非常激动,立即飞到英国,几经周折和这位收藏家见了面,表达了希望接手藏品的愿望。多次沟通后,这位收藏家终于被李伟的诚心和对贝叶经的痴爱所感动,答应将这批待拍卖的贝叶经全部转让给他。 20多年来,李伟陆续从美国、英国、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收集了部分散落于收藏界的贝叶经。“粗略计算下来,我收藏的贝叶经有2000多部、几十万片,这个数量在国内应该是非常可观的。”李伟说。
凭一己之力, 无法进行深入挖掘 难题 “贝叶经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收藏贝叶经不仅仅是一种爱好,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贝叶经的宝贵价值,让这些文化遗产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想到这些,我就觉得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李伟说。 为进一步传承贝叶经文化,李伟多次参加和举办贝叶经展览,让更多的爱好者近距离欣赏贝叶经的独特之美,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为进一步保护好珍贵的贝叶经,李伟正在积极筹建贝叶经博物馆,但贝叶经对储存场馆的湿度、温度要求很高,他的博物馆建成后条件有限,难以达到国家级博物馆的要求,但他已尽出自己最大的能力。 另外,贝叶经经文包含巴利文、缅甸文、僧伽罗文、高棉文、梵文、藏文等多种语言,不仅历史悠久、种类众多,且文字晦涩,目前缺乏专业的研究者。在当前缺乏专业人员和设备辅助的情况下,李伟只能对部分经书进行数据采集和对比,仅凭一己之力难以进一步进行深入挖掘、解密。 李伟希望自己收藏的贝叶经能引起相关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借助权威部门的力量成立贝叶经研究机构,开展学术研讨会,运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行挖掘、翻译和抢救性保护传承,以填补我国在这一收藏领域的空白。
相关链接 贝叶经是刻在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最早起源于印度,至今已有2500年的漫长历史。它除了记载佛教经典之外,还有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史学、民族学研究价值,也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素有“佛教熊猫”之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