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今年5月9日,甘肃兰州的一位女士接到自称某金融公司的客服打来的电话,以她存在不良征信记录需要消除为由,诱导她下载某贷款APP并借款。该女士借款后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约13万元,后意识到被骗报警。甘肃省反诈中心近日对“征信修复”诈骗作出重要预警,凡是自称贷款平台客服、金融公司客服提供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都是诈骗! (据《工人日报》) 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在“守信者处处便利,失信者处处难行”的信用大格局逐渐形成之际,个人征信记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因如此,一些不法分子从中嗅到了“商机”,打着“征信修复、洗白、铲单”的名义行骗。 所谓“征信修复”,玩的不过是“空手套白狼”的诈术,就是相关个人或机构,利用银行申诉机制向银行申请撤销记录。这些个人和机构帮助客户编撰生病、失业等理由,博取金融机构的同情,从而达到消除逾期信息的目的。 这种“征信修复”的骗局一旦泛滥,危害不容小觑,不仅挤占了客户正常维权渠道,也损害了征信服务行业公信力,还让一些人身陷骗局,损失惨重。如果有人抱着“花钱消灾”的想法,希望用钱消除不良记录,最终往往就会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事实上,央行包括其多地分行通过自己的宣传平台,已经三令五申地敲过警钟。正是因为个人信用的好坏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旦出现不良记录就可能产生房贷等贷款通不过、个人或企业信誉受损等负面影响,所以才有了较大的市场需求,才有大量征信修复机构的存在,从而导致不法机构的泛滥。 人无信不立。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首先应合理负债,量入为出,要严格遵守贷款管理的相关规定,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及时还款。当征信报告中出现不良信用记录,更不可病急乱投医,心怀侥幸心理。钱并非万能的,但是骗子唯一想要的就是你口袋里的钱。 想要“洗白”不良信用记录,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发现逾期或其他不良记录后,及时弥补,保证类似情况不再发生。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在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普及信用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打击征信修复骗局和征信服务机构违法失信行为,将不法分子逐出市场。如此综合发力,才能让征信市场风清气正,进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稳致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