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迟玉红
山东青州万年桥始建于1032年,是跨水植柱桥。宋仁宗明道年间由梁柱式木桥改为结构独特的无柱单拱木桥,状如彩虹,故曰“虹桥”。因此桥位于北门大街瞻辰门北首,又因青州府治在北门,故又称“北大桥”。 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明弘治七年,秋水泛滥,碑、桥全毁。明万历二十二年,知府卫一凤,知县刘养浩增修,大桥以巨石构成,改名万年桥。”称“万年桥”,以祈永久不坏。 万历二十二年,青州知府卫一凤、益都知县刘养浩倡导在原南阳桥西百米多处,重新建桥,委托刘实设计并督修。刘实不负重托,精心设计,苦心督修,赤足立于水中,冬月不辍,桥终于修成。修石拱桥的石料,大都就地取材,采用青州青石。大桥长65.3米,宽8米,高7.9米,6个桥墩,7孔石拱,每拱宽5.4米。桥墩迎水面,雕有龙首长鬣水兽,据说此为吞吸洪水的神兽。 明代进士、益都东关人杨应奎描述万年桥重修后的繁华景象:“桥跨渑水,宏规便先代之往来;坊扁南阳,壮观极昔人之经画。石崖天设漫夸跨渡海之灵;铁柱钉连,共说移山之力。” 东西两侧桥栏,用白石雕成。上有浮雕《二十四孝图》《松鹤同春》《张良圯下遇黄石》等。东栏石柱41根,柱端雕宝瓶22个,狮子19只;西栏有石柱37根,柱端雕宝瓶17个,狮子20只。宝瓶大小、粗细、式样各异;狮子胖、瘦、雌、雄,体态各异。 清康熙二十五年,青州连续多日大雨,南阳河洪水暴涨,随水而来的大树、柴草堵塞桥洞,致使水漫桥上,冲坏万年桥北端孔桥洞,大桥轰然垮塌。桥上大如蹲象、卧狮般的巨石,被激流冲出数里之远。 前几年在治理南阳河时,在大桥下游百余米处,发现了当年被冲走的巨石,单块长约2.9米,宽0.9米,高约0.6米,有单人床大。石上的铁柱连接点亦清晰可见。 康熙三十五年,青州知府罗大美,倡导将桥修复。百年后,万年桥再次毁于大水。嘉庆六年,知府李戴春重修。 此后,万年桥终日横卧于南阳河之上,任车马碾轧,山洪冲撞,岿然不动。清道光十八年,暴雨肆虐,洪水涌至桥面,桥亦安然。 1935年,桥面又增铺一层石板,加固桥身,开宽桥之两端,拆除桥两端的四柱三门石坊两座,桥南修赫龙宫,桥北修关帝庙。 1986年,青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万年桥。换桥栏雕石,灌注水泥,复制栏柱,重绘原图,整修后的万年桥,长86米,宽9.4米,高9米。 历经沧桑的万年桥,流传着吕洞宾遣剑万年桥、万年桥上的宝瓶、万年桥畔神仙秀等民间故事,还有范仲淹治水的传说,让万年桥增添了更多深蕴。如今的万年桥(下图),依旧车流如梭,行人接踵,是青州城南北交通的重要设施,更是一处优美的文化胜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