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县域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斑斓夜
 
标题导航
摄影师藏身草丛拍到雉鸡“打架”
昌邑市人民医院开展大型义诊科普公益活动
小村庄出八位博士十多位硕士
2022年05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村庄出八位博士十多位硕士
昌邑西高戈庄村历来尊师重教,尚学进取蔚然成风



  昌邑市西高戈庄村,又称西高村,是潍河东岸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只有134户、400余人,自恢复高考以来,却已走出8位博士、10多位硕士。小小村庄频出高学历人才的背后有什么“教育秘诀”?5月28日,记者到该村探寻究竟。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伟丽 李东杰 (署名除外)

好传统代代相传,崇文重教根植乡土
  从昌邑城区出发,沿潍河东岸的滨河东路一路向北,行驶约10公里到达卜庄镇西高戈庄村。在村头,最先入目的是青砖灰瓦建成的门楼,门额上书“国泰民安”四个大字,两个大大的红色“福”字分立门楼两侧。
  “我们村自古就有乐于读书的优良传统,但凡教育方面的事,历届村两委都是大力支持。”村党支部书记姜言国表示,“‘文化攀比’在村里是一大特点,村民之间不比谁家挣钱多,只比谁家孩子学习好。自恢复高考以来,我们村出了姜在君、姜海波、姜文超、姜振东、姜建磊、姜鑫、姜兴兴、姜亚楠8位博士,取得硕士学位的有10多人,大学生更多”。
  今年59岁的姜在君是村里的第一位博士,现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机关党委副书记。1982年,姜在君考取同济大学读结构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国家计委工作,后又取得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村里文化氛围历来浓厚。“记得早年间村里有一座牌坊,有不少刻得精美的碑文,孩子们经常在那里学识字。儿时听长辈们讲孔夫子的故事、邻居奶奶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晚饭后父亲给我们读《聊斋志异》,至今都记忆犹新。”姜在君说。
  即便是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姜在君的父母也坚持供他读书。“尽管生活拮据,但读书的快乐让我从没感觉到苦。小时候老师及家长的引导和鼓励一直是我求学的动力。”姜在君感慨地说。
好家风潜移默化,教师家培养出博士生
  在村里,教师一直是受人尊崇的职业,姜在君的化学老师、该村另一位博士姜海波的父亲姜在兰就是其中一位。在教育一线耕耘30多年,治学严谨的姜在兰受到村民及广大学子的尊重。2006年退休后,这位76岁的老人仍保持着每天读书做题的习惯。
  在姜海波的印象里,上下学的路上或在地里干活的间隙,父亲都会和他背古诗或研究习题。“父亲的言行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在这种浓厚的家庭氛围中,姜海波顺利完成哈尔滨工程大学学士、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业后,又考取了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现为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参与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9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
  姜海波的妹妹姜海玲嫁于本村,一对双胞胎儿女受姥爷、舅舅的熏陶,从小喜欢读书。儿子姜孟旋立志要成为专业科技人才,考研的同时一直在所热爱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刻苦钻研;女儿姜孟凯在大学期间就通过了国际注册会计师考试。

好榜样激励“逆袭”,年轻博士愿回乡作贡献
  姜兴兴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该所副研究员,是该村走出的年轻博士之一,系姜海波的叔伯侄子。
  “他一直以堂叔姜海波等人为榜样,自觉读书学习。”谈起儿子的成长,姜兴兴的母亲付玉霞表示,儿子从上学到完成学业,全靠他自己努力。
  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四年级的姜亚楠表示,村里对教育事业一直看得很重。“大学考得不太理想,只上了一个普通本科,但村里博士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后来又考了西南交通大学的硕士、博士。”姜亚楠说,从本科开始,他学的就是材料学专业,主要是生物医学相关材料研究,目前已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博士毕业后还有两年博士后。
  “忙于学业,每年也就回家一两次,但家乡以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亲人都是我最大的牵挂。”姜亚楠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出来求学,就是想等学成以后回老家力所能及地作贡献,如果家乡有召唤,我一定会回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