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日前跟随潍柴雷沃三夏跨区服务队,深入夏粮机收跨区作业服务现场,感受麦熟抢收、分秒必争的氛围。近日,记者采访了潍柴雷沃的客户服务工程师郎伟波和来自河北廊坊的农机手徐东财,了解他们的麦收故事。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 记者 徐大鹏 客户服务工程师郎伟波 钻入机器内部维修被烫伤 5月29日,记者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见到了郎伟波,他刚从湖北赶过来。因为长期在户外工作,皮肤黝黑。“最近几年,每年三夏麦收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行程都要超过16000公里。”郎伟波说。今年43岁的郎伟波是潍柴雷沃的一名客户服务工程师,从事市场服务工作23年了,跟随麦收大军一路做好保障是他每年工作的常态。“我喜欢跟用户打交道,能帮他们把问题解决,很有成就感”。 根据要求,现在对农机问题的处理采取限时闭环政策,即接到用户电话求助15分钟内进行电话回复,缓解对方情绪;两小时到达用户所在位置,三到六小时解决一般问题,重大故障十到十二小时解决。每天早上5时,会迎来一个求助小高峰。因为早上机手会检查机器,如果发现问题就会打电话求助。而求助最高峰在晚上10时到凌晨。“我是农民出身,理解用户的不容易。”郎伟波说,早些年受机器性能影响,很多机手作业的时候顾不上吃饭喝水,连上厕所都得算计着来。随着潍柴雷沃新型收割机的出现,机收效率大大提升,粮食损失率比之前降低了一倍以上,人机交互环境也舒服了很多。为了减少用户等待时间,无论机手在哪个时段打电话,他总是尽快赶去解决问题。 当天上午,郎伟波接到附近一位机手的求助,称机器有异响,怀疑内部有零件掉落。此时正是麦收作业的黄金时间,一分一秒也不能耽误,郎伟波和同事立刻出发赶到机手所在位置。经过检查,一根长约半米、粗2厘米的钢筋被吸入机器内部,和相关部件缠在了一起。按照正常工作模式,应该把车辆拖到维修点维修,但是考虑到麦收的紧迫性,郎伟波决定在现场修。 由于钢筋在机器内部,工作人员需要从车底爬入长两米、宽一米、高约半米的箱体内作业,身材瘦小的郎伟波是“最佳人选”。郎伟波毫不犹豫地钻进去,身体处于半躺状态,手持切割机开始切割钢筋。中午12时左右,外面的气温接近40℃,箱体内的温度更高,同时,切割钢筋时还会迸出火花。郎伟波大汗淋漓,每隔四五十分钟就要出来休息一次,休息三次后,终于把机器修好了。用户激动地紧紧握住他的手。记者看到,郎伟波的脖子上、胳膊上有许多被火花烫伤凡人的痕迹。 常年在外,郎伟波对家人心存愧疚。“现在太忙,我都一周没给家里打过电话了,其实就是打,也是说一两句话就挂了,怕客户电话打不进来。”郎伟波说,孩子出生三天他就出差了,一年平均每个月在家待四五天,孩子现在跟他也不太亲。“不过能为用户服务好,我觉得值,毕竟咱也是有20多年党龄的党员。”郎伟波笑着说。
农机手徐东财 拍摄麦收视频,收获5万多“粉丝” 5月31日,记者在河南省驻马店上蔡县见到了徐东财,他正在一处麦田内指挥两台小麦收割机作业。收割机飞快地驰骋在金黄的麦浪中,身后不断地吐出打碎的麦秆粉末,在夏日干燥的热风中四处飞扬,犹如一台台吞云吐雾的钢铁巨兽。 “风雨不改我的心 谁人不识财家军”,这是贴在徐东财小麦收割机上的一句标语。“我在快手上有5万多‘粉丝’,也算是个‘网红’。”徐东财笑着说。徐东财来自河北廊坊,今年35岁的他有着近20年的农机操作经验。从2016年开始,徐东财带着合作社下的队伍开始跨区麦收作业,几年下来,跟着他外出作业的机器越来越多,队伍也愈发壮大。 “家里有雷沃,跨区有把握;想发家,就买它”,这是徐东财在视频里自编的顺口溜。说起当初拍视频,徐东财表示,起初他并没有想那么多,只不过每年跨区作业走南闯北,经历过酸甜苦辣,想用视频记录一下,也让别人见识一下真正的现代化麦收是什么样子。没想到发了一段时间的视频后,很多网友都表示很喜欢,“粉丝”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让网友多视角了解麦收,他还购买了无人机进行航拍。 “今年从出门到现在,已经涨了三千‘粉丝’。”徐东财表示,每年跨区作业几乎走到哪都能碰上“粉丝”和朋友。“这不,今天作业的这3700亩地的大活就是一个‘粉丝’帮忙联系的。有时候没活了,发个视频,接着就有人帮忙联系;活多了,自己车少,干不过来,发个视频,随时就有人来帮忙”。 得益于互联网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机手也慕名而来,想跟着徐东财一起干。徐东财给记者算了笔账,像这样的大地块作业,平均一台车一天能割三百亩,按一亩地收40元算,一台车一天就能挣1万元,一个麦收季能净赚10万元。去年跨区,他的队伍平均每台车能割4000亩,今年跨区,他带了6台车出来,目标是每台车割4500亩。“我不用旧车,几乎年年入手新车。”徐东财拍了拍身边的一台收割机说,尤其是这台潍柴雷沃GM100,收割效率高,抛撒率低,无级变速,开着省力,驾驶室里还配备了空调。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这位年轻的农机老把式正和他的“粉丝”们一起,为了粮食颗粒归仓,为了家庭的富足美满,奔走在广阔的田野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