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大鹏 通讯员 姚彬 “民以食为天啊!我们也想看看现代化的麦收场面。”今年72岁的陈瑞峰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两年前喜欢上了摄影,日前打听到在赵桥乡有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届时还有多款无人智能农机演示收割、打捆、播种等作业,便与老伴张刘丽扛着“长枪短炮”赶到现场。 5月27日,安徽省“三夏”农机化技术培训暨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在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举行,潍柴雷沃多款无人智能农机驶进田间同台秀技。 只见工作人员轻点手机屏幕,雷沃谷神GM100小麦机开始按照既定路线进行无人收获作业,收获、调头、转弯、卸粮一气呵成,顷刻间颗颗饱满的麦粒便从卸粮筒装入了运粮车。紧接着,搭载无人驾驶系统的雷沃欧豹拖拉机挂载雷沃圆捆机进行无人打捆作业,将秸秆打包成捆后回收利用,秸秆回收既能减少焚烧污染,又能够增加农户收益。完成收获后,两台雷沃欧豹MW2104-6拖拉机分别搭载深松机与深翻机进行无人化耕整地作业演示,在导航的指引下耕整土地,优化土壤耕层结构,以提高土壤肥力。 “只闻机器声,不见农人忙。”在潍柴雷沃智能化、数字化等技术的加持下,一部手机即可轻松遥控完成作物收获、秸秆打捆、深耕深翻等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真正让“汗水农业”蜕变为“智慧农业”。 “了不起啊,以前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我们的农业科技能这么发达。第一次见这么先进的农业机械化。”陈瑞峰一边追着作业机器抓拍,一边感叹,在工作人员的允许下,他还爬上机车驾驶室“体验”了一把现代化农机。 看着眼前的丰收场景,陈瑞峰回忆起曾经历的饥荒年代,甚至一度哽咽。“过去粮食短缺,小时候常吃不饱饭。记得那时小麦亩产才一、两百斤,只有现在的一个零头。麦收工具都是镰刀、石磙、木锨、扫帚、叉子等,收麦子要用镰刀手工割,然后用板车拉到麦场里,再用石磙压,脱粒扬场,垛麦秸,效率跟现在简直没法比。”陈瑞峰对记者说,现在生活好了,一定要好好珍惜,节约粮食。 陈瑞峰表示,他们这一辈人,对农业和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他的摄影作品以农业和农村题材为主,曾获得安徽省、市摄影家协会评选的8次大奖。“拍摄麦收的场景,让我觉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陈瑞峰说,老伴张刘丽也在他的影响下,喜欢上摄影,跟着他一起走在田间地头捕捉美丽的瞬间。“我正在考驾照,等通过考试后,我就能开车带着老伴到更远的地方看更美的风景,拍出更多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