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莹 通讯员 潘伟 近来,文物修复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被公众熟悉和关注。青州市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周麟麟从事文物修复工作27年,用一双巧手让文物在她手中慢慢“活”起来。“27年的时间看似漫长,但真正潜下心来研究,就如同白驹过隙,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文物修复的队伍。”6月16日,周麟麟告诉记者。 20世纪90年代,大学刚毕业的周麟麟忙着给游客讲解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像的发掘过程,当时她做梦也不会想到能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师。如今,周麟麟已成为青州市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主任,“一生只做一件事”,这27年里,她以心为墨、以手为笔,潜心修复,用一双巧手,让1000多件陶器、陶俑及数百件佛像慢慢“活”起来。 “拿到一件文物,首先要对它进行一个全面的鉴定,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要对文物的现状进行整体的辨别,通过纹饰和科学仪器对它表面上现存的历史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判断,然后才能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对本体实施清理和修复。”周麟麟说,与修复一般器物的时间以小时、天来计算不同,文物修复需要的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为单位。 漫长的修复周期,考验的是文物修复师甘愿坐冷板凳的毅力与耐心。周麟麟回忆称,自己曾花费一整年时间,只为修复一件文物,因为每一步都在显微镜下进行,工作范围非常小,所以进度非常慢。 面对文物的修复工序繁复冗长,周麟麟却乐在其中。她认为,修复文物的过程不仅是重现古代工匠精神的过程,也是发掘和记录故事的过程,“修复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比如文物的工艺、过去使用的材料、曾经呈现的色彩,我们记录这些东西,再讲给大众,这是对文物的负责,也是对历史与后人的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