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人文潍坊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人文潍坊

第02版
人文潍坊

第03版
人文潍坊
 
标题导航
潍坊文化沙龙首秀 蒯宪漫谈金石书法艺术
画都沙龙升级为潍坊文化沙龙档次更高规模更大学术味更浓
2022年06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文化沙龙首秀 蒯宪漫谈金石书法艺术
  蒯宪向来访嘉宾介绍作品。
  潍坊文化沙龙——蒯宪金石书法艺术漫谈现场
  蒯宪篆刻印屏作品《稽古斯在》。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6月18日,“稽古斯在·蒯宪金石书法艺术漫谈”在潍坊日报社四楼记者驿站举行,这是画都沙龙升级后举办的首期潍坊文化沙龙活动。来自潍坊市书法篆刻界、美术界、文艺评论界、收藏界的众多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欣赏书法艺术,感受金石书法的独特魅力。活动现场,嘉宾们围绕蒯宪其人其事其作品展开热烈讨论,对他长期潜心金石书法艺术研究、书法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扎实的功力给予高度评价。
蒯宪档案
  中国书法篆刻家,师从清代著名金石家陈介祺后人陈君藻先生,研习篆隶兼及篆刻。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篆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四、五届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先后担任全国篆刻展、全国刻字展、全国篆书展、全国新人新作展、西泠印社海选及山东泰山文艺奖评委。现为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山东印社副社长、潍坊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万印楼印社社长、潍坊市文化馆研究馆员。
提前到场,感受金石书法魅力
  一走进潍坊日报社四楼记者驿站大厅,便看到墙壁上悬挂着蒯宪的十余幅金石书法作品,神奇古奥的篆书、典雅古朴的篆刻朱印、奔放不羁的章草题跋……笔墨间透露着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作能力。
  苍劲有力的金石书法旁,几盆造型优美的盆景疏密有致,点缀其间,更显格调高雅。一路轻步细赏,沉醉其中,享受其独特的美学意蕴。
  活动开始尚早,却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书法爱好者提前到场,纷纷驻足欣赏、拍照、轻声讨论交流。“纵观蒯老师的篆刻作品,无论是秦汉印一路,还是古玺鸟虫风格印,都蕴含各个时代的气息,同时也会看到很多印章图式都有对经典印章的传承融合;具有《平复帖》风格的章草题跋,更是气息高古,率意十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坊子区博物馆副馆长陈其发说。
年近七旬,分享多年创作心得
  蒯宪,68岁,是地地道道的潍坊人,师从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后人陈君藻先生。蒯宪母亲祖上与陈介祺父同胞,母亲的祖父、父亲皆为潍上书法名家。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耳濡目染,蒯宪从小与书法、篆刻结缘,擅长甲骨文、篆书、篆刻、章草等,艺术成就颇高。
  蒯宪师古不泥古,有着自己的艺术主张,潜心研究,致力于艺术创作,其治学成就、为艺精神值得同行推崇和褒扬。其书法笔性率意灵活、劲健爽利,特别是篆刻以汉印为基础,既有甲骨锲刻的感觉,又有金石韵味。
  此次受邀参加潍坊文化沙龙活动,蒯宪围绕书法与金石艺术这一主题,分享了他多年来书法创作的心得体会。“这些都是我近几年创作的作品,较全面地体现了我的艺术观念、创作模式和书风面貌,希望得到同行的指导和交流。”蒯宪说。
嘉宾齐聚,热烈讨论金石艺术
  活动现场,嘉宾们围绕蒯宪的书法与金石艺术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和谐热烈。
  “我与蒯老师认识多年,对其书法比较熟悉,但此次再见蒯老师的书法作品,令我耳目一新,对他的艺术创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于希宁艺术馆馆长张卫华说。
  陈介祺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张荀表示,蒯宪在书法、篆刻、金石、古文字方面均卓有造诣,其书法诸体兼擅,特别是甲骨文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在金石、古文字方面,蒯先生身上流淌着簠斋先生家族的血脉和文脉,其书法、篆刻、题识无不洋溢着浓浓的金石气,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是我们的楷模。”张荀说。
我与金石书法
艺术思想应该体现于作品之中
  我与书法篆刻结缘,始于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母亲祖上官侨与簠斋陈介祺父官俊同胞,母亲的祖父陈柏岩、父亲陈筱岩皆为潍上一时书法名家。儿时,外婆时常讲一些陈氏及二岩先生的逸事,家中还保存着簠斋监拓的诸如毛公鼎、天亡簋、琅琊刻石、曹望憘造像石之类金石拓本,刻有“伟堂夫子”“寿卿清玩”的毛笔,官侨以下各辈印章等文房用品。父亲素与一批学养深厚的文化人有过往,由父亲引荐我得以向他们请教书法、篆刻。更重要的是在当时学校废教的情况下,他们指导我读一些文史经典和与书法、篆刻相关的书籍,为后来发展积累了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调入文化单位,组织社会文化活动、辅导基层之外,从事专业创作和研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艺术观念、创作模式和书风面貌。我认同“字如其人”之说,认为作品是书家道德追求和艺术修养的外化,艺术风格是作者审美取向的反映。
  之于华丽,我更追求朴素;之于繁复,更倾向简单;之于浓烈,更希望平淡;之于人为,更崇尚自然,万象生于自然其间也。总想以此物化于作品之中,然而又总是不能尽如己意。但我还是相信,艺术家以作品立世,其艺术思想应该体现于作品之中。
  由此,我注重书法作品的思想性,思想决定境界、品格、气局,故思想性又有普遍意义。思想性具体于一件作品可能并不显见,而纵观全部(包括作者的全部和全部的作品)却始终客观存在其中。我并不认为书法家自然就是思想家,只是想强调书法创作过程以及书法作品所呈现的理性思维和文化价值的追寻。
学术思路所能打破的创作樊篱
  随着金石学的兴盛,清末至民国间金文书写备受重视。其章法布白多依器物铭文格式排列,笔法看重金石气息。我较欣赏商周彝器中徽号、少字数铭文形式,注重表现金文奇异瑰丽的图案性和古典的造型美,笔法力求突破平实匀停、敦厚端重,揉以行草笔蕴,赋予作品自由清新、率真天然、蓬勃积极的时代感,或再以他体题跋,呈现新的视觉效果。
  甲骨文出土后,人们重视其考古、文献和文字学价值,而探求其艺术特质的研究却少有创获,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书家大都仍以金文笔意书写甲文,结体规范整饬,章法一如其他书体,并无特色。甲骨文与金文虽然同属古文字,使用朝代先后相连,且有并列使用的时期,但在艺术特征上存有明显的差异。甲文载体是兽骨,金文是青铜;甲文以刀锲刻,金文以范铸造。从文字学角度分析,甲文象形意味更浓,金文相对抽象规范。两相比较,甲文更具原始混沌的美学价值,而这种独特价值的存在为丰富甲文的艺术表现提供了可能。
  篆书创作还有一个绕不过的重要问题就是用字。特别是甲骨文中能为创作所用之字只千余,这无疑是一大限制和障碍。创作者能做的不是突破限制,排除障碍,而是遵守法则,在规定的空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如果能以“带着镣铐舞蹈”形容格律诗写作,那么借此形容甲骨文书法创作也丝毫不算过分。
  与作品思想性比较,创作模式似更具方法论的性质。以学术之视野把握书法艺术发展脉络,超越时代、地域、门派诸限制,特别是突破书体之间樊篱,取长补短、杂糅融合而形成自家风格路数,似应是当代书法创新的正途;以学术之手段解决文辞斟酌、故字取舍等实际问题,似亦应是篆书及篆刻创作方法的正确选择吧。
应遵循篆刻艺术的本体规律
  中国金石学至清末,山左乃重镇,潍县陈介祺乃领军旗帜,其收藏之丰富,鉴赏之精当无人能出其右。既使今天传统金石学为现代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及书法、篆刻等艺术学科分解取代,而陈介祺的学术思想仍影响深远,其考古、传古的方法仍具有现实意义。老一代金石学者考据古物之笔记、手札、题识等不仅蕴含着学问智慧和人文情怀,而且还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样式。
  篆刻虽然与书法有密切的关联,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我们似乎应遵循其本体的规律,着重表现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而任何试图美术化和强调技术化的倾向只会降低其欣赏品味,最终消解其固有的文化历史价值。我不反对篆刻创新,注意到一些富有原创精神和卓有成果的实践;我也赞同篆刻艺术领域的拓展和审美观念的外衍,只是不主张勉力强牵;我还同意“印从书出”,探索将书法所承载的意蕴印化于篆刻之中,使印面及边款更具写意情调,相对于工艺制作更加凸显人文因素。以上观点在我的篆刻作品中或有体现。
  新的时代文化繁荣,书法热潮经久不衰,其间流派纷呈,主义彰显,名家辈出。如果依然墨海艺潮,我愿随波逐流;若过分喧嚣浮躁,我还是想清寂一些,不知道这样是不是真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人生的美学追求。
                蒯宪
   02-03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署名除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