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日两国书法篆刻界来往增多,双方学术探讨、艺术交流氛围日益活跃。1990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蒯宪应邀赴日本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巡回展,30多年来,他先后16次出访日本,举办巡展、讲座等各种形式的友好交流活动,与日本书法篆刻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是他艺术观念和审美取向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 回眸历史再续前缘 两国书法交流加深 潍坊居潍水之滨,乃东夷故地,域内名人辈出,金石文化传统悠久。金石学兴起于宋代,集大成者是欧阳修。1068年欧阳修以兵部尚书知青州,所撰《集古录》是学术史上第一本金石考古学著作。1116年赵明诚隐居青州,撰写的《金石录》三十卷已成为经典。明末清初书画篆刻家周亮工两次在此地为官,首撰《印人传》并助推安丘张贞父子开“安丘印派”风尚。其后,潍坊涌现出刘燕庭、李璋煜、王绪祖、段松龄、陈介祺、王石经、郭麐、郭伟勣、郭启翼、高庆龄、高鸿裁等大批金石学家,陈介祺更以收藏之富、鉴别之精、传拓之佳而“海内学者奉为泰斗”,潍坊亦因此成为全国金石学中心之一。时至今日,潍坊仍金石书画雅风士林,而以“金石之都”影响世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日文化交流逐渐恢复,两国书法篆刻界互派具有影响力的名家率团访问、游学、展览,进行学术探讨,艺术的氛围日益活跃。同时,各地书法组织也开始与日本书法界开展各种方式的广泛交流。潍坊曾先后举办古今中外书法展览,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展标,刘炳森、武中奇、刘艺等名家参展。日本方面,有代表篆刻界的梅舒适,代表近代诗文的种谷扇舟,以及代表现代书法的森和风等名家作品参展。古代主要有郑板桥、陈介祺的作品。此后,潍坊市与日本日向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两市举办过多次书法交流展。 1986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与日本习字研究社缔结为友好团体,定期举办展览、讲座和互访等交流活动,蒯宪作为组织者始终参与其中。这期间,日本篆刻家协会主席梅舒适以及尾奇苍石来访潍坊,与中国书法同仁探讨简化字书法问题,日本书道艺术院名誉院长种谷扇舟、日本创玄会理事森和风等先后多次在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十笏园博物馆举办个展,这为中国书家了解日本书道风格、流派和创作现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1990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蒯宪应邀赴日本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巡回展,获得广泛好评。30多年来,他先后16次出访日本,四次举办巡展、讲座,与日本书法篆刻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现场挥毫、座谈研讨、实地考察碑刻遗迹等形式相互交流切磋,对恢复中日民间交往,促进文化艺术沟通融合,加强和平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传承借鉴中革新,三十年风格大成 这是蒯宪人生中最好的30年,是他艺术观念和审美取向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日本20世纪前的书法在杨守敬、吴昌硕等碑派影响下,和中国书法界的关系一直是亦步亦趋,体现出中国文化圈的影响力。日本二战后的书法实践诸如“墨象派”“少字数派”等,在现代西方文化语境下就书法的发展提出了问题和答案,从而被西方社会所接受。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慢慢远离,书法呈现新的图式可能。当然,新的形式的探索也可为我们所借鉴,近几年日本书家井上有一在中国的影响,也说明了日本书法的借鉴意义。 蒯宪的甲骨文等古文字创作在全国得到普遍的认可,并代表着新的高度,但他并不满足。他把潍坊传统金石书法观念带去日本的同时,也在思考借鉴日本同道的创作思想经验。他在古文字少字书写上借鉴了日本人对清人篆书的反叛和革新,笔法更加自由,章法更加抽象图案化,墨法浓淡关系对比更加强烈。书法的原典性和保守性决定了每向前突破一点都不容易。借鉴日本书法,把古文字书写放大到极致,突出其抽象象形意味,这是在当代大美术背景下书法的有益探索,是推陈出新的多方追寻,他无疑是成功的。少字数篆书创作如“齐鲁风”“同扬斯道”,融入日本少字数派的创作技法,素纸一张,大篆列陈,笔墨淋漓,浓则厚重如漆,枯则干裂秋风,浓淡润燥中似有泼墨山水之韵致。章法布局不乏解构、重组、合文之巧思,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大开大合间彰显崭新的视觉效果。 中国书协前主席苏士澍说,蒯宪功力深厚,用笔变化丰富,取法多元,风格独具。著名书法篆刻家李刚田先生认为,蒯宪的篆书既有深厚的传统风貌,又有强烈的现代图式感,为当今篆书创作的亮点和代表。 举办书法篆刻展览,见证中日文化交流 由“书”及“印”,“印从书出”,传达出蒯宪恢弘的艺术视野和艺术理想。 2018年,“一期一会”蒯宪书法篆刻展在日本日向市举办。展览中的“一期一会”组印,是他与日本书法界友好文化交流的美好记忆。 “阿苏山”印和五言绝句是记录作者登临日本火山阿苏山的经历;“苍龙”印则是为日向市习字研究社社长山岸苍龙名章。“京都又过”记录的是他参观京都友邻馆陈介祺藏品并赠送馆长手摹“日庚都萃车马”的故事;“阴翳”为观照东洋幽玄审美文化品格;“静峰米寿”则是为静峰先生米寿而祝…… 他把每次出访的经历都写成诗句,发表在报刊上,或直接书写成作品、刻成印文,成为真挚情感的表达。如此累牍成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不独是抒情纪事的艺术表达,更具珍贵史料文献价值。蒯宪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以书法篆刻记录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历程,彰显出人文艺术家的独特魅力。 张卫华 本版图片由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燕翻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