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薛静 6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自8月1日起施行。制定《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是规范互联网用户注册、使用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管理账号信息行为的需要,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公平公正和网民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生态的需要。 (本报今日02版) 老网民们大概都没想到,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在网络发言反而愈发要小心翼翼。以前可以天马行空讨论的观点,现在说出来都成了一种罪过:“什么?你居然支持A?”“你收了B多少好处,为他说话?”甚至于十年前的言论也被拿出来反复鞭笞,成为证明一个人品性如何的“证据”。 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为了流量故意制造矛盾对立的营销号们“功不可没”。这些披着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大V身份的账号们,表面上做着科普,内地里一把春秋笔法玩得溜溜转,引导着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煽风点火、四处生事。最后事件一旦反转,除了个别发表不情不愿的声明,其他基本都集体失忆了。 究其根本,还是监管缺位,对平台的惩戒不够,对账号的惩罚太轻,对规则的落实不到位。流量,本质就是金钱。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永远都会有人敢于挑战底线。出了事,不痛不痒“罚酒三杯”,平台权当无事发生,账号大不了“转世”,这样的风气下,哪能指望大家平心静气的讨论问题?一起又一起的“网暴事件”背后,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难道没有人该为此负责吗? 《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的发布,是一记清晰的钟鸣,告诫着所有的互联网用户:这个领域无异于现实世界,同样要接受道德的约束、法律的制裁。如果认为躲在虚拟账号后面就可以为所欲为,那就大错特错。法律的铁拳不会因为一次口出恶言而落下,但绝对会还失去的秩序以公道。维护互联网的良好风气,也就是在保护我们每一个网民的合法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