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吃老本搞创新 红纸对联焕生机 |
王刚不断提升印刷、切割及生产技术,公司成行业龙头 |
|
高密市夏庄镇的红纸对联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镇东李家村被称为“江北红纸第一村”,王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红纸对联产业,公司目前已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红纸对联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6月29日,王刚对记者说。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梅 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产能 “每年春节前的三个月是最忙的时候,现在这个时节我们都在备货中。”在高密市上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34岁的王刚向记者介绍,这几年,他带领团队更新并改进了新的印刷设备、烫金设备等关键环节,不同工艺用不同的设备,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也提高了对联的精美性,同时,他们还生产了一系列的衍生产品,比如窗花、福字、红包、生肖窗花等,而且每年都有新变化,深受客户欢迎。 王刚之所以选择回乡从事红纸对联产业,很大原因是受家庭的影响。他小的时候,每年春节前,爷爷都会刷红纸、印年画,还会手写对联,当大门上、窗户上贴上喜庆的春联、窗花,就有年味了。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刚对这些喜庆的红色有了特殊的情感。 2013年,王刚从青岛科技大学机械制造系毕业。2014年,他决定接手父亲的红纸对联家族事业。对于这一传统产业,王刚有自己的想法,他向长辈认真学习工艺的同时,在多方考察市场后,开始琢磨如何改变对联生产,为此,他在东李家村的工业园区重新建设了工厂,引进机械化印刷技术。机器制造优化了原本耗时费力的流程,每一道流程可以按秒计数,产量则相当于过往作坊的数十倍。2018年,他又扩建了5000平方米的二期工厂,机器再度升级换代。 “父辈用丝网印刷对联,而现在,我们公司的红纸对联用先进的机器印刷、切割,生产技术由一代、二代提升到了五代。”王刚表示,在保持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还不断创新,开发并推出新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让红纸对联制作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发扬。
“线上+线下”结合拓宽销售渠道 如今,王刚的公司年生产红纸对联等产品1000多吨,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王刚在开发线下市场的基础上,又开拓线上业务,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拓展红纸对联的销路,旺季时网店每天能接近6000单。他还组建直播团队,在吸引年轻顾客的同时,也向网友推介东李家村,让更多人了解“江北红纸第一村”。 “我觉得只有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红纸对联焕发生机。”王刚说,他还打算建红纸对联博物馆,复原非遗工艺、重现红纸历史,增加一些非遗体验项目。 创业成功的同时,王刚还不忘做公益。2017年至今,他每年春节都印制一批春联,免费送给高密市的老党员、80岁以上老人、家庭暂时困难的群众。他还参与“希望小屋”捐赠活动,为需要帮扶的困难家庭儿童献上爱心。 近年来,王刚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第五批“齐鲁文化之星”、潍坊市文化传承类乡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最近,他入选4月份敬业奉献“潍坊好人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