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游古民居 想起了小时候 |
郭全德、张思华幼时住松园子街一带,留下很多回忆 |
|
|
张思华(左)和郭全德来到松园子街民居,再看一眼老屋老街道。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驰 |
|

|
|
7月5日,潍城区城关街道潍州社区居民郭全德和张思华来到正在保护性修缮的松园子街民居,小时候的一幕幕仿佛浮现在他们眼前。他们小时候就住在附近,对这片古民居非常熟悉。得知这片藏着他们童年记忆的古民居正在修缮,两人非常高兴,期盼着这片古民居将来能重新焕发生机。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 实习生 于姝雯 5号院粮站儿时常来玩 7月5日,记者与63岁的郭全德一起走进正在进行保护性修缮的松园子街民居,这里的院墙上还挂着防汛提示牌,提醒墙下危险。近几年汛期,我市出现多次台风天气,降雨量非常大,这片古民居危险系数增加,相关部门不再允许里面住人,还把街道两头用围挡封堵了起来。郭全德已三年多没有进来过。 故地重游,郭全德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小时候的场景。他自小在这片区域长大,留下很多很多回忆。“这里是松园子街5号院,原来是粮站。”郭全德指着一片院子说,他小时候,这片古民居里都还住着人,粮站是他经常来的地方。小伙伴们经常结伴来这里玩,当时的粮站格局和现在差不多,从房屋的一砖一瓦到内部布置,都充满古朴气息。 “没法用语言描述,只能说这片建筑很有质感,看着就舒服。”郭全德说,当时这片区域包括他家都是类似的古民居,所以那时并没觉得这里有什么特殊,直到后来只剩下这一片,再想追忆童年,就只能来这里转转了。 曾是老潍县最繁华的地段 今年65岁的张思华再次走进松园子街民居,内心一阵翻涌。松园子街最东头是南巷子街,他小时候就住在南巷子街东侧,与现在的松园子街民居只有一路之隔。 张思华说,他小时候,松园子街、南巷子街以及附近的郭宅街、棋盘街等,都是底蕴深厚的老街,有成片的古民居。现存的这片古民居与他小时候一模一样,但与历史上的松园子街民居相比,规模小了很多。 张思华说,这片古民居里曾住过很多名人。据他家里的老人讲,清代曾任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重要职位的刘鸿翱就是这里走出的名人。“刘鸿翱住在郭宅街上,但他家的‘后花园’位于松园子街路北,叫‘绿野斋’。刘鸿翱还曾留下了《绿野斋文集》等很多以‘绿野斋’命名的著作。”张思华说,这片区域之所以名人辈出,主要还是因为繁华,“南巷子街曾有潍坊市工商联和重工局,自古以来这片区域就是老潍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出名人名士也就不奇怪了”。 老屋冬暖夏凉住着很舒适 这片古民居从外部看上去不起眼,但步入其中,很是清凉。部分院子里,还种着紫藤、榆树等植物,地砖、青石都透露着古朴气息。 “这老房子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与住楼房是截然不同的感觉。”不过,张思华坦言,这片老房子毕竟有上百年历史,里面没有任何现代化配套设施,对现代人而言生活很不便利。而且夏季雨水容易往院子里灌,危险系数较高。由于这些原因,这片古民居里逐渐不再住人。“之前有人在这里面住,时不时会修修补补,古民居内一直生机勃勃。如今没了人气,古民居逐渐显出‘老态’了。” 曾经成片的古民居如今只剩这一片保存相对完整了,这是祖辈留下来的,藏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印象中,这片古民居是第一次进行全方位修缮,我内心非常激动。”郭全德说,希望相关部门能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科学合理挖掘,妥善进行保护性修缮,帮他保留童年记忆,更是帮潍坊市保存下这片历史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