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园子街东端路南第二户宅院是青岛籍商人黄星源旧居 于家干曾多次到访并研究相关资料,致力推动保护老街巷 |
“黄家花园”独树一帜 宅主不少谜团待解 |
|
|
位于松园子街东端路南的第二户宅院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籍商人黄星源的旧居,后院非常大,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木,故被称为“黄家花园”。7月12日,记者采访得知,黄星源的生平记载较为模糊,但他的宅院与当时其他本地富家宅院风格很不一样,非常有特点,侧面见证了潍县的繁华。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 实习生 于姝雯(署名除外) 三进院落,南北长七八十米 老厅房经过改造后十分“时髦” 黄星源的宅院原是明清时代的传统民居,三进院落,房屋皆为过堂屋,直通后院,东侧一过道也可通后院。 77岁的山东省非遗研究中心研究员、潍坊市民俗学会理事于家干研究相关资料考证,宅院南北长七八十米,在当时的本地富家宅院中,规模只能算是中等,但整体建筑风格却独树一帜。 于家干介绍,因为黄星源是青岛人,购买此宅后,将老厅房改造,把传统立显明柱厅堂,去掉明柱,改短屋檐,换成大玻璃窗,木门镶上有凹凸花纹的彩色玻璃,让屋内豁然亮堂。经过改造,这套宅院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显得“时髦”了许多,也彰显出黄星源来自省内大城市商人的身份,在当时潍县城非常少见。据说,他还翻新了厅房对面的几间南屋,让原来的古建筑更符合当时的建筑风格。 后院面积挺大,里面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木,不少“奇花异草”在当时的潍县较为罕见,整个园子里郁郁葱葱,所以黄家宅院又被称为“黄家花园”。后墙外面就是偌大的射步亭湾,是传说中潍县城里“九湾不显”的池塘之一。夏日池塘内碧水荡漾,长满荷花,对调节小气候、雨季排水都非常有利。总体而言,这处宅院,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环境,都非常适宜居住。 关于黄星源具体的经商事迹 现存资料记载不够详细 于家干说,从现有资料可以证实,黄星源是青岛籍商人。能够吸引青岛的商人前来居住、经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潍县鼎盛的商业氛围与宁静的宜居环境,与资料记载中的情况比较相符。 可惜的是,关于黄星源具体的经商事迹,现存资料记载不够详细,这给后人的考证带来非常大的难度。据传,黄星源做的是布匹生意,看他居住的地方如此高雅别致,应该是当时潍县城的一方富商,理应有一定的影响力才对。但现在官方记载“绸布商户花名册”上的175户商户中,却没有黄星源的名字,同样在松园子街上居住的另外一位本地布商张百川的名字却赫然纸上。 于家干说,由于现存资料太过模糊,这中间的谜团只能留待将来慢慢破解。但无论如何,“黄家花园”是真实存在的,它给当时潍县城传统建筑带来了一缕新鲜气息,同样是不可否认的。 过去这些年,于家干曾经多次到访“黄家花园”,其第一进院落保存还较为完好,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的风采。这处院落曾是潍城区药监局办公处,后来成了一家餐馆,再后来闲置下来,于家干手里还留有当时的部分资料照片。 期盼这片古民居背后的故事 能够为更多人所知 推开松园子街一扇扇尘封的大门,在那些斑驳陆离中,镌刻着世事的沧桑与城市变迁的年轮。松园子街民居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正是潍坊传统民居的代表,其院落格局完整清晰,建筑保存现状较好,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潍坊传统民居院落的起居生活形态,是研究潍坊传统居住空间的实物佐证。 不知不觉间,于家干研究潍坊的古街巷已有二十余年,他和我市不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一直在呼吁和推动加强保护老街巷。如今,松园子街民居已经启动保护性修缮,让他非常高兴,也期盼这片古民居背后的故事和其存在的价值意义能够为更多人所知。 “松园子街民居屋顶上那些剩余不多的砖雕,我把他们拍摄下来,发到了网上。也许这些砖雕图案早已经被人们复制,又流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于家干说,古民居的内在活力是城市文化流动的内核,是城市发展的独特资源,保护修缮好古民居,还原历史,衔华佩实,既是圆一方土地几代人的心愿,也能起到传承文化脉络,彰显城市特色,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