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心悦诚评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评论

第03版
今日重磅
 
标题导航
艺术作品的静观与居游
青春年华的纯美爱情
渡尽劫波兄弟在
2022年07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作品的静观与居游



  □郭轻舟

  据说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整整画了四年。四年里,达·芬奇坐在固定的位置用固定的视角,对着蒙娜丽莎写生。为了让她微笑,画家化身段子手给她讲多彩有趣的故事,请乐队为她弹琴,为的是一笔一划地描摹那似有若无的神秘微笑。
  一个固定的模特儿、一个固定的视角,画画停停四载光阴才有了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西方古典油画大多是焦点透视,记录一个凝固的瞬间。如《蒙娜丽莎》一样,西方古典画家喜欢的是静观,如同相机快门一按,最美的画面就被摄下,及至装上画框,更是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等人来赏。
  而中国的画家们不仅仅喜欢画“静观”的独幅画,他们更喜欢画“流动”的长卷,他们是“居游”或者“卧游”,画中的时空是流动的:春夏秋冬、晨昏昼夜、风霜雨雪;塞北江南、城内城外、山前屋后……目光所及行脚所至皆可入画。有人说中国画家喜欢用“散点透视”,我倒觉得古人行之所至信手拈来,有章法但无所谓透视,一路辗转跌宕、绵延无尽。如同读一本章回体小说,情节勾连、意蕴绵绵、铺排无际,让人思绪万千。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的眼睛里,有一台摄像机吧,这机器拍的还是全景,多角度、多路线的景象,不受任何透视法的牵绊,“日有朝暮,并不计时辰迟早,天有阴晴,却不问光暗程度,地有江南北国山地水乡,但仍不是一山一水的写实”。行万里路遥、阅千山尽秀后诉之以绢帛,画面被注入生命,有内在的韵律和呼吸。画轴往往被观者从右至左缓缓展开,如连续剧般尽入眼帘,而每一处停顿如刹那永恒,寄寓着纵浪大化中的天地一隅。
  中国的山水画崇尚远意,虽列冈峦万状,绵延百千里,而其意尤在百千里之外。据说六朝画家宗炳好山水,年轻时遍览名山大川,年迈时将自己看过的山水风光都绘成图画,挂在卧室里凝神观赏卧以游之,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追怀山水,满足他想在名山胜水中终老一生的愿望。四壁山水首尾相接意绪不断,任凭老人家的逸兴遄飞,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样的终老,应该是最美满的人生了。
  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下图)比《蒙娜丽莎》早了近400年,是适合“居游”的煌煌巨作。全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宏阔的长卷、整体的构图,“一步一景,咫尺有千里之趣”,每一段又能孤篇横绝自成画面,山峰巍峨绵延、水波浩渺迷蒙。时人评价“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千里江山图》乃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可驻足静观,更宜居游。
  无论是静观还是居游,都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歌颂。每一幅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对人类文明的凝驻和回眸。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