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旧易拉罐变艺术品 |
张蔼如摸索创新,四幅浮雕工艺画获全国大奖 |
|
在大多数人眼中,易拉罐是废弃品,但在潍城区中和街小区的张蔼如手中,废旧的易拉罐能变成一幅幅浮雕工艺画,他的作品还荣获全国大奖。7月24日,记者采访了张蔼如,听他讲述创作易拉罐浮雕工艺画背后的故事。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作画工具简单,作品活灵活现 7月24日上午9时许,记者走进张蔼如家中,一幅幅银光灿灿的工艺画映入眼帘,飞龙、骏马、傲竹……每一个形象都活灵活现。这些都是张蔼如的得意之作,很难想象它们都是用废旧的易拉罐做成的。 张蔼如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创作工具:剪刀、铅笔、中性笔和粗细不同的竹筷,还有几把他自制的刻刀。 谈及创作流程,张蔼如指着家里墙上的作品《龙凤呈祥》说:“以这条龙为例,为了突出立体感,我用了四层易拉罐,先打草稿,用剪刀把草稿图案剪下来打磨,然后再拼接,用胶水把龙粘到绒布上,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画上的效果。” 从2012年开始用易拉罐做浮雕工艺画,10年时间里,张蔼如创作了很多,但留下来的仅有80多幅。“每逢亲朋好友家有喜事,我都会送一幅寓意吉祥如意的画给他们,表达我的心意,所以我自己这里反而没留下多少作品。”张蔼如说。 不断创新研究,技艺日臻熟练 今年70岁的张蔼如是地道的潍坊人,他从小喜欢画画,工作后则因为太忙,无暇顾及业余爱好。“退休以后想找点事干,看到家中有不少易拉罐,就想着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张蔼如说,刚开始作画时,经常会被易拉罐划伤手,后来做得多了,熟悉了易拉罐的特性,手法也变得熟练,就很少受伤了。 张蔼如还不断创新、研究,考虑到易拉罐金属片的颜色单调,他便尝试用带有颜色的金属片作画,《宝宝钓鱼》就是他的创新作品之一。画面中,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钓鱼竿,钓到了一条大红鱼。“这个创意来自我孙子玩具包装上的图案,这个钓鱼竿是拼接的,拼接处我装饰了一下,看上去更加自然。”张蔼如说。 通过不断地摸索和练习,张蔼如的技艺日臻熟练,他的作品集剪纸、雕刻、浮雕等风格为一体。今年5月份,张蔼如创作的《龙凤呈祥》《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等4幅作品参加了2022年“巨匠杯”全国雕刻师大赛,并荣获三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