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说,近期发生的郭美美事件,通过媒体曝光,坏事变成了好事,对于公益组织的自律是有好处的。但任何行为都有正面的反面的作用,“从现在来看,我们的慈善捐赠降到了冰点,如果再穷追猛打,可能会伤害到整个慈善事业。” (8月27日《京华时报》) 慈善捐赠降到了冰点,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可是,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是谁伤害了整个慈善事业?是公众舆论的穷追猛打,还是慈善领域自身邪曲不正?答案是明摆着的。 实际上,郭美美事件不过是一个出口,公众对于慈善机构的不信任由来已久,而何时集中爆发,从哪里泻出,不过是个时间和机会的问题。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脚上泡是自己走的”,民政部也好,红十字会也好,以及中华慈善总会等等也罢,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应该首先从自己“走路”上找“脚上泡”的原因,而不是将“伤害慈善”的责任推给媒体和公众,也不应该将恢复慈善机构形象的责任寄希望于舆论停止穷追猛打。 民政部官员认为,通过媒体曝光,坏事变成了好事。我认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媒体曝光,舆论拍砖,等于是给慈善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疗病,但这种治疗充其量只具有客观效应,真正的疗效还需“患者”的主观作用发效。遗憾的是,从红会“万元餐”,到郭美美事件,再到“大肚女孩”善款迟到等等问题曝光以来,我们看到的都是相关方面的穷于应对,其中不乏遮掩、自我开脱、粉饰责任之类,而基本未见有实质性的自我救赎举动。 特别是,一边被穷追猛打着,一边竟又频曝新料,乃至网友们不无伤心地叹曰:怒其不争!这叫我们说什么好呢? “脚上泡”是自己走出来的,而不是公众舆论穷追猛打给打出来的吧?你什么问题也没有,我们“追”什么、往哪“打”?或者说,你们好好把身子挺直、摆正了,从此不再让我们失望和怀疑,我们纵有“兴趣”穷追猛打,也是枉然吧? 恢复形象,挽救公信,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公众、媒体当然也有责任帮助慈善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恢复元气”,然而主观因素的问题却只能反求诸己。假如“善款迟到”这类事继续层出,假如不幸哪一天再被我们发现大吃大喝、奢侈无度,那么谁说不能穷追猛打也没用,让我们恢复捐赠热情,也不大容易。而假如你们纠正了,改变了,慈善公信自然会慢慢修复,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然而至少,别让人揪住什么,也就无可穷追猛打了,这道题属于慈善机构与政府部门自己的作业,别人帮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