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闻钧天的《菊蟹图》。 |
|

|
|
30年前,湖北浠水籍著名画家闻钧天(系闻一多堂弟)父子向家乡捐献了150幅画作,后被收藏在浠水县文化馆。如今,这些珍贵画作只剩下63幅。27日,浠水县文化馆表示,有些画作被领导陆续拿去送人了。 发现这个“秘密”的是84岁的浠水老人朱泗滨,他曾任浠水县文化馆副馆长。27日,朱泗滨向记者介绍,1981年,闻钧天先生出于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支持,和儿子闻立圣一起创作了150幅国画,捐赠给县文化馆。其中,闻钧天先生的画作有100幅。同年12月,朱泗滨和同事从武汉取回这150幅画作,激动得一宿未眠。当时闻钧天年过八旬,5年后去世。朱泗滨说,这些国画算是闻钧天最后的作品,非常珍贵。 去年,朱泗滨老人念及闻钧天对家乡的贡献,四处奔走筹办闻钧天逝世25周年画展。这时,他惊讶地发现:150幅国画只剩下63幅。 27日,浠水县文化馆馆长徐良介绍,闻钧天向家乡捐赠国画已30年,文化馆经历了多任领导,很多画作去向不明。他去年上任时,就只剩下63幅。接到朱泗滨反映后,他找到前任领导,对方称,部分画作被领导拿去送人了。记者联系上前任文化馆馆长周金林。他说,他接任馆长时,画作还剩近80幅。后来上级领导拿走10余幅国画,称是拿去送人。 书画界人士介绍,闻钧天流失的画作至少价值上百万元。朱泗滨老人说,查清闻钧天画作的流向,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相关链接 闻钧天个人简介 闻钧天(1900-1986年),字一尊,号劬庐。湖北浠水人。擅长中国画,曾是国家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湖北分会顾问、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湖北分会理事。 早年与其兄闻一多同堂共读,互有熏染。后毕业于南京美专与东南大学,对文史、绘画、书法、金石皆有研究,一生从事书画创作和研究工作。历任西南美专和社会教育学院教授、武汉画院名誉院长、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国画造诣尤深。其山水画法出于江南名家萧俊贤门下,花卉画法等又得国画大家陈师曾、梁公约指授,并有所创新,自成一格。在运用笔、墨、色、水诸方面潜移默化,淳厚雅逸兼胜,且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作品生活气息浓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书法骨力劲健,跌宕恣肆,气象雄迈,极富创造力。 曾先后任南京、西南、无锡、武昌美专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等艺术院校教授。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在美、日、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其巨幅国画《樱花牡丹》曾作为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崇高友谊的象征,赠送给日本大分市。参加过历届全国、省市书画展。出版著作有《闻钧天画选》、书法研究专著《张裕钊年谱及书文探讨》。 闻钧天著有《中国保甲制度》一书,576页,1935年商务印书馆印行。蒋介石、何成濬、戴传贤作序。该书是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影响较深的著作。它以保甲制度为研究对象,涉猎广、资料丰、论叙密、用力勤,乡里制度研究者都非常重视。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