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丘市新安街道担山学校提前为留守儿童过中秋 ◎在这特殊的节日里,这些孩子更想得到家人的关爱 “这月饼真甜!”安丘市新安街道邢戈村的谭迎新说。谭迎新今年刚刚从邢戈小学升入担山学校初一三班,是一名留守女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9月11日,中秋节前一天,在安丘市新安街道担山学校,全校26个像她一样父母不在身边或者特殊家庭的孩子吃着甜甜的月饼,提前过中秋节。
留守儿童提前过中秋 9月11日下午,安丘市新安街道担山学校的活动室里,一个“留守儿童迎中秋”茶话会正在进行。茶话会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吃月饼。 初一二班的陈景朴是新安街道南屯村人,他的父母常年在坊子打工。虽然坊子与安丘隔得并不远,但夫妻俩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陈景朴兴奋地对身边其他小朋友说:“我妈妈前几天打电话说,今天晚上就能回来。我特别盼望八月十五快点到来!” 家住周家院庄村的周海秀今年11岁,她刚拿起月饼,眼角就湿润了。记者了解到,周海秀六七岁时父母离异,父亲得了脑血栓,全靠爷爷奶奶照顾。现在她已经会给爸爸洗衣服、煮面条等简单的家务。每天做完作业后,她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周爱玲老师是初三老师,在担任着3个班地理和环境课的同时,还与其他5位女教师一起,担任着这些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看到孩子们一个个狼吞虎咽地吃月饼,她不停地提醒:“慢点吃孩子们,别噎着!喝点水!” 担山学校的副校长张克胜介绍,每年的中秋节,学校都要通过开茶话会、与团委妇联等单位一起到家中走访慰问等形式,让这些远离父母和家庭困难的孩子们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 舍不得吃想留给爷爷 山口村14岁的张丽丽10年前父亲病故,母亲离家出走,从此她便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就在前年,奶奶去世,只剩下她和七十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拿到手里的月饼,张丽丽半天没舍得吃,在众人劝说下,她才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味起来。吃完后,她把另一个月饼小心翼翼地用纸包好,放到书包里。 学校离山口村有四里多地,放学后,她骑自行车回家。放下自行车,她像一只欢快的小燕子跳到爷爷跟前,兴奋地从书包里拿出月饼:“爷爷,您吃月饼!我们学校发的,很甜。” 71岁的张光起老人正在院子里堆花生,一个劲地推让。丽丽拿出一个凳子硬让爷爷坐下,老人经不住孙女的一再坚持,只得停下手里的活,坐下来吃孙女递过来的月饼。嘴里一个劲地夸赞:“真甜,好吃!” 看着爷爷吃完,丽丽又开始做饭。她先刷锅添水,又把干粮放到箅子上,然后到外面草垛上抽来柴禾,很熟练地点火做饭。她说,自己从10多岁开始做饭,蒸馒头、包水饺、擀面条、烙饼样样都会。 “丽丽这孩子从小懂事,嘴巴甜,一到家就爷爷长爷爷短地叫,叫得我心里热乎乎的。这孩子还勤快,抢着帮我干活。”说起孙女丽丽,张光起老人眼中透着怜爱。 老人告诉记者,他患有高血压、心律不齐等疾病,常年服药。现在,家里的收入就靠3亩地。“我上了岁数,身体又不好。这些年镇上和村里没少照顾我,我从2004年就开始吃低保。学校里也没少照顾,丽丽从上幼儿园到现在,学校就没收过学费。全靠社会好,不然俺这日子不知会是什么样!”老人感慨地说。
◎行动 尽量弥补他们缺失的爱 记者:“丽丽,你对妈妈有印象吗?” 丽丽:“有印象。” 记者:“那你现在想她么?” 只见她顿了顿,很坚定地说:“不想!想也没用。”说完她把头转向一边,记者分明看到她的眼睛湿润了…… 眼下,一些年轻的农村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能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朋友照看。新安街道教管办副主任王军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市民关注留守儿童,但学校、社会人士的关爱只能给这些孩子带来一时的心理安慰,很难取代他们心中父母的地位。但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去做,尽量弥补他们那份缺失的爱。” 文/图 本报记者 侯江宏 王玉芳 通讯员 王光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