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韩钟亮(左)给臧鸣亚夫妇带去了刊载韩铁英事迹的《潍坊晚报》。 |
|

|
|
◎本报《人文潍坊》周刊的一篇文章牵起红色寻友之旅 ◎老作曲家臧鸣亚专程从重庆回来与韩铁英堂弟见面 重庆川剧院的离休老干部臧鸣亚曾经和夫人、国家一级编剧王燮合作,撰文对当年引导自己踏上革命道路的八路军武工队队长韩铁英发出呼唤:“老韩你在哪里?”潍坊市作家、原文联副主席韩钟亮看到后,发现臧鸣亚寻找的这位老韩正是自己的堂哥韩铁英,于是他写了一篇回应文章刊登在7月31日潍坊晚报《人文潍坊》周刊上。文章刊出后,又被远在重庆的臧老通过网络看到,他赶紧抓起电话让家人和朋友看这篇文章,并四处打听韩钟亮的联系方式。就这样,对韩铁英的两篇回忆文章牵起了臧鸣亚老人的红色寻友之旅。中秋期间,阔别家乡多年的臧老携夫人和女儿、侄女从重庆回潍坊探亲,并专程来看望韩铁英的堂弟韩钟亮。
谈相见 潍坊晚报牵上线 9月10日下午3时,在潍坊大酒店臧老下榻的房间,臧鸣亚、韩钟亮两位电话联系已久却未曾谋面的老人终于见上了面:“这次回潍坊,是专程来看望你的。你的精神很好啊。”一开门,臧老激动地拍着韩老的肩膀说。 韩老和记者为臧老带去了潍坊晚报《人文潍坊》周刊和满满一袋子的水果。臧老和夫人从重庆给韩老带来了特产茶叶,还赠送韩老一个笔筒,“因为您是位作家,送这个礼物比较契合您的身份。”臧老的夫人王燮说道。 “我们能联系上,《潍坊晚报》起了很大作用啊。”臧鸣亚老人如今82岁了,他一头银发,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他说,和夫人合作的文章《激流浪花,他,播撒火种的人》登出后,韩铁英还健在的夫人从北京给他打了电话,随后他又看到《潍坊晚报》上韩钟亮写的《乔装改扮,敌控区搜情报——重庆老人找的老韩是俺大哥》,“韩铁英不在了,想不到他还有弟弟在潍坊。随后我们还要去北京看望大嫂。” 谈报道 读全文三次哽咽 “当时我看到这张照片就要掉眼泪了,照片上其中一个人是韩铁英的交通员,后来被敌人活埋了。”翻开潍坊晚报《人文潍坊》周刊,指着这张老照片,臧老眼中闪烁着泪光。“韩铁英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他皮肤有点黑,身材高大,斯斯文文的。”臧老说,他看到这篇文章后,连忙喊老伴来看。“这篇写韩铁英的文章,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三次因为哽咽中断,很长时间才支撑着将剩下的勉强读完。” 非亲非故,臧老为什么这么怀念韩铁英,对韩铁英的感情这么深?臧老有些激动,站起来说:“这完全是一种深厚的革命情感。当时的环境非常黑暗,日本铁蹄侵略下看不到一丝希望,而韩铁英和他领导的八路军武工队,像是寒夜里的一盏明灯,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作用。我感谢他给我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韩老在一旁谦虚地点评,臧老那时候是一个14岁少年,热血澎湃,胸中的理想很容易被点燃,如果不是韩铁英,也会有其他的革命者照亮他的人生历程。
谈历史 革命老人激动万分 回忆起那段革命历史,臧老滔滔不绝。他说,对于父亲是地下党的身份,年纪小小的他并不知情。后来,通过父亲和韩铁英的交流,他才知道原来父亲是一位地下党。那时候,“韩铁英一来,我母亲就在外面烧茶放哨,我就蹲在炕头,静听他和我父亲交谈。”臧老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他们交谈的内容带给了自己极大的鼓舞。 也正是因为韩铁英,臧鸣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他的要求下,十五岁那年父亲托人把他送到了解放区。“当时跟着军邮的邮递员走的,穿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从老家诸城到莒南,竟走了一个多月。”臧老回忆道。 “因为这种革命传统的影响,我们一家都是军人,大儿子、二儿子、女婿都参加过战斗,如今外孙和孙女也参了军。”提起这件事,臧老非常自豪。 而对于那段革命历史,生于1945年的韩钟亮是通过老辈人口中得知的,“我的老家诸城昌城镇,曾经是解放区和敌占区的交汇地带,斗争非常激烈。大哥不仅自己参加了八路军,还引导二哥走上了革命道路。” 谈创作 三位老人互赠作品 臧老和夫人今年都是82岁,韩老66岁,三位老人交流起创作,屋里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臧老性格外向、爽朗,说到激动之处就要站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没有激情不能说话”。而韩老略显安静,臧老讲话时候他静静地听,等臧老停下来,才缓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场情意深厚的交谈,臧老的夫人王燮也参与进来。“父母都八十多岁了,仍坚持不懈地创作。他俩是珠联璧合,马上要到金婚纪念日了。”臧老的女儿臧悦在一旁对记者说。 交谈中,韩钟亮将自己的作品《永乐皇帝》、《曹操》送给臧鸣亚夫妇。臧老也为韩老带了自己的作曲集和夫人王燮的剧作集。 采访中记者得知,臧老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后来全凭着爱好自学成为著名音乐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没有上过一天音乐学校,因为父亲是小学教员,同时还是地下党,换了好几个地方教书,我也跟着到各处上了好几次小学,所以我的最高学历是小学。”臧老幽默地说。 文/图 本报记者 董晓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