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共建宜居宜业城市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共建宜居宜业城市
 
标题导航
百岁老太太走南闯北老来福
大山里的老人让人牵挂,我们又来了
2011年10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岁老太太走南闯北老来福
  102岁的楚莲秀和80岁的大儿子张立元。



◎当年,迫于生计携子闯关东十年,76岁时回到潍坊老家 ◎如今,102岁楚莲秀与80岁长子和74岁儿媳安度晚年
  从烽火连天的战乱中走来,到经历新中国成立后3年自然灾害,从为生活所迫带着儿女外出讨饭,到66岁时闯关东讨生活在东北待了10年,102岁的楚莲秀老人饱尝了生活的艰辛,见证了一个世纪的时代变迁,如今老人在老家峡山区王家庄街道龙泉官庄村安享晚年。

一天三顿鸡蛋当家
  9月29日,记者来到峡山区王家庄街道龙泉官庄村,在村干部张维坤的带领下,来到了百岁寿星楚莲秀家。
  这是一处低矮的平房院落,院门外开垦了一小片菜地,丝瓜、葫芦、辣椒、韭菜等各种蔬菜长势茂盛。一位戴眼镜的老汉正蹲在菜地里收拾菜园子。“这是楚莲秀老人的大儿子张立元,今年也80岁了。”张维坤介绍道。
  看到来人,张立元连忙放下手中的活招呼大家进屋。里屋里支着一盘土炕,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炕上,面容安详。
  张立元凑上前去贴着老太太的脸说:“娘,潍坊来的记者,来看你了。”看到家里来了客人,老太太显得很高兴,“那么远还来看我啊,你们从潍坊来吗?”老人边说边伸手拉着记者往炕上让。
  “奶奶,您今年高寿啊?”记者问。“不知道啊,我属鸡的。”老人答道。
  张维坤告诉记者,老人是1909年5月生人,今年已经102周岁了。
  老人的儿媳朱秀贞说,老人的身体一直很好,除了眼睛花了,耳朵有点聋,没别的毛病。去年这个时候,老人还能自己拄着拐棍到大街上溜达。后来经历了一场感冒,在床上待了近四个月,从那之后才不出屋了。现在,老人的饮食是一天三顿“蛋当家”,早中晚各吃一个鸡蛋,其他的就是正常的吃菜、喝粥。作息上,老人比较随性,什么时候困了什么时候就睡。
迫于生计曾闯关东
  据了解,楚莲秀老人共有七个孩子,四儿三女。三儿子早年去世,二儿子、四儿子远在外地。楚莲秀现在跟大儿子张立元和儿媳妇朱秀贞生活在一起。均已出嫁的三个女儿就住在附近村子里,平常空闲时经常会来看望照顾老人。
  张立元说,母亲年轻的时候,为了带这七个孩子,受尽了苦难:白天下地忙农活,晚上在煤油灯下纺线织布。将从集市上买来的棉花纺成线,再拿到集市上去卖,这样挣点零花钱为家里添点油盐。
  张立元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逢3年自然灾害,家里没有粮食了,母亲就带着他们3个孩子去讨饭。张立元推着独轮车,车子的一边母亲抱着三四岁的小弟弟,另一边是挎着个破筐子的三妹。“娘拖着我们3个孩子一路去要饭,有时候一出去就是好几个月,最远的一次到了东营广饶那边。白天要饭,吃人家施舍的地瓜干子、菜团子;晚上没地方睡觉,我们就随便找个敞篷子、破学校将就一晚上。”张立元说。
  1974年,老人的丈夫因病去世。当时,老人的3个女儿都已经出嫁。3个儿子为谋生路都闯关东去了,只剩下老大张立元跟她生活在村里。一年后,迫于生计,已是66岁的楚莲秀带着张立元也走上了闯关东的路。
  “那时候咱们这里生活不好啊,就寻思着东北那里有地能长粮食,俺娘就带着我,把铺盖一卷,闯了关东。”张立元说,“记得当时是10月份,我们是在黄旗堡坐上的火车,后来从沈阳转车到哈尔滨,光坐火车就花了四五天的时间。到哈尔滨后,我们又坐去往林场的小火车,到了尚志县的梁河公社(音),我们又从梁河坐了一个小时的马车到了解放大队我二弟家里。在那里,俺弟兄四个都聚齐了!”考虑到二弟已经成家,他和老母亲长时间住在二弟家多有不便,过了几日,张立元便和母亲搬了出来,跟大队里借了间房子住。张立元在队里没白没黑地干活,农耕时就种地,冬天就去林场里伐木。
  一晃10年过去了,1985年秋天,张立元的三妹从潍坊到黑龙江看望母亲,想到母亲年纪已大,而且改革开放后老家的生活已大有改善,三妹便坚持让老母亲回潍坊老家。老人也有叶落归根的念头,于是,张立元和已经76岁的老母亲回到了山东老家。
长子近古稀娶媳妇
  张立元和母亲回到龙泉官庄村老家时,已经54岁,看到家乡确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慨道:“回来一看,村里头大多数家庭都变好了,几乎每家都能吃上白面,很少有光吃棒子面的家庭了。”看到家乡的变化,张立元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按照当时土地联产承包的政策,张立元和母亲也分到了一亩半地,有了这些地,张立元和母亲也跟村里其他人家一样吃上了白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立元年轻时,忙着照顾母亲,扶养弟弟妹妹,自己却成了大龄青年,迟迟没有媳妇。“我当时光想着先给弟弟们成家,给妹妹们找个好人家,没想过自己……”张立元说。
  1999年7月,张家发生了一件大喜事,打了大半辈子光棍的张立元在自己68岁的时候,终于找上老伴了!也就是朱秀贞。她当时62岁,是安丘市石堆镇孟戈村人,老伴已经去世快20年了,儿女们也早已成家,后经人介绍,认识了张立元。就这样,没有婚礼,没有仪式,两位老人走到了一起。
  朱秀贞嫁过来以后,给张家带来巨大的变化。她平时跟着张立元下地忙农活,回到家就忙活着做饭,伺候老母亲,还要养鸡、养兔子,里里外外张罗着。“俺能活到今天,幸亏了俺这个儿子和儿媳妇。”采访中,楚莲秀老人不断地念叨。
  楚莲秀享受低保,每年发1000多元钱的低保费;张立元无儿无女,属村里的五保户,每年政府补贴1400元;另外,两位老人每月的社会养老保险加起来是120元,一年也有1400多元,按季度发放,把钱直接打到他们的卡里。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当地街办和村里经常到老人家中慰问外,平日里也经常有爱心人士来老人家送米面粮油之类的生活物品,逢春节、中秋等节假日,当地政府和市里民政、老龄办等部门也会来走访慰问老人,让老人享受幸福晚年。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振民 谭黎明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