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万夫
10月15日,有市民爆料称,中国国家博物馆5楼正在举办私人婚礼,租用场地费用是25万元,服务费另算。16日,国家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否认国博提供对外出租场地举办婚礼的服务,这次举办婚宴的一对新人是国博的双职工。 (本报今日21版) 不管国博方面如何回应,一个既成的事实是国博5楼确实举办过私人婚礼。由此,国博应该向公众道歉。因为国博既不是私人企业,也不是个人作坊,而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国家级博物馆,充满民族象征意义的文化堡垒,归全体国民所有,而国博方面作为该公共资源的直接管理者,没有有效履行“守护者”责任,甚至已经涉嫌违规使用公共资源。 “不对外出租”、“内部职工”,这些关键词似乎都在试图狡辩这场婚礼可能引起的广泛遐想。国家博物馆属于社会公共资源,不属于内部职工,如此借着内部职工的名义搞婚礼,跟公车私用没什么两样。在国博的公共属性下,还分内外,只能说明国博的管理者脑海中根本就没觉得他们是在替社会管理这些公共资源,反倒有种这是自家地盘的错觉,似乎内部职工在此搞婚礼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实,国博的负责人似乎知道国博的社会属性,因为在解释中,他们一再强调,搞婚礼并没有影响到公众的参观。或者说,这场婚礼没有干涉到国博所肩负的社会属性。这应该是一个起码的底线,而不是他们聊以自慰或者释疑解答的借口。即便没有影响参观,在具有公共属性的场合上为内部职工举办婚礼,本身就是对其社会属性的一种亵渎。按照他们的逻辑,或许全国人民都可以到国博5楼举办婚礼,不仅不能限制对外出租,还应广开门户,因为严格意义上讲,国博是社会公共资产,也就是每一个国民的资产。内部职工都可以搞婚礼,“主人们”也去搞婚礼的理由显然更充分,不是吗? 这些年,类似公共资源被管理者肆意占有的现象越来越多,比如公车私用,比如故宫建福宁宫、承德避暑山庄建会所等等。这里面有一个角色混乱的问题,管理者总是觉得自己就是公共资源的主人,他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根本不去顾忌委托他们管理的公众的感受。这种倾向显然是可怕的,因为他们弄混了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不管怎么说,新人们有了新的生活,这是值得祝贺的。但人们更希望国博能够从这次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内部职工用一下国博场地的小事中,获得一次职责与内心的洗礼,最重要的是能够从这场婚礼引起的质疑中,得到一次警醒,摆正自己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