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刘晓独自扛起生活重担 ◎上学种地照顾奶奶,心事只能讲给小黄狗听 临朐县以奇石闻名全国,其中五井镇的风景石市场更是其中的翘楚。紧靠风景石市场的东大河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子,村子民风淳朴,村民们对16岁的刘晓都多一份疼惜。2007年,刘晓的父亲罹患癌症去世,之后母亲也改嫁离开了村子,只剩12岁的刘晓和86岁的奶奶孟兆生相依为命,两分薄地就是祖孙俩所有的经济收入来源。在之后的四年时间里,刘晓支撑着家里的一切,生活虽然艰辛但她的脸上却总是挂着笑容。10月22日,记者见刘晓时,她看上去却心事重重,原来她明年即将面临中考,不得不住校,可90岁的奶奶该由谁来照顾呢? 一顿饭只花5角钱 10月22日早上8时许,记者来到五井镇东大河村,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刘晓的家。大门上印着一副对联,写着“感恩味甜,知足常乐”,过道里放着一些农具。 身穿蓝色上衣、留着短发的刘晓走出来,招呼记者进门。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坐在沙发上,正喝着一碗南瓜粥。刘晓给记者倒了一杯白开水,笑着说:“不好意思,家里没有茶叶。” 再过几个月,刘晓的奶奶孟兆生老人就满91岁了。孟兆生老人告诉记者,刘晓的父亲在世时,翻盖了门楼和西边的偏房,准备再攒点钱将正屋也翻盖一下。后来刘晓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不久也改嫁了,只剩刘晓和年迈的孟兆生老人在家。年久失修的正屋没法再住人,祖孙俩搬到了不到10平米的偏房住。 今年4月份,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刘晓家盖起了三间宽敞的瓦房。客厅里摆着一组黑色的沙发及一张写字台,这是家里最值钱的家当了,刘晓说这都是镇上的人给搬来的。 刘晓和奶奶的早餐是南瓜粥,看上去很稀薄。“有南瓜粥喝就算是好的了。”刘晓说。 今年16岁的刘晓,在镇上的初中读初三,从家到学校骑自行车要30分钟。每天早晨5时多,她就得起床准备早饭,给奶奶穿好衣服再给自己和奶奶舀上粥,简单的喝上几口,然后用塑料袋包上一个馒头塞进书包,和伙伴一起去上学。 在学校里,刘晓的午餐是一个3角钱的馒头加两根1角钱的腊肠,一顿饭只花5角钱。而在家里的奶奶就到村里的商店买几个馒头,温一下早上喝剩的粥,泡馒头吃。 自己种的玉米收了6袋 一块面积不足2分的地是刘晓祖孙俩唯一的收入来源。今年,刘晓种下的玉米总共收了6蛇皮袋子,在叔叔帮助下运回了家。 刘晓口里的叔叔是妈妈改嫁后的丈夫,农忙时会帮着她干活。在叔叔的帮助下,刘晓学会了拉犁、间苗、拔草。刘晓要投入很多精力在这块地上,一年收一茬玉米和一茬小麦,能卖500元钱,够她和奶奶吃很长时间。 为了能多赚点钱,每年假期刘晓就用玉米皮编成草绳往外卖。为了不耽误学习,刘晓一天只编一根草绳,一根草绳能卖3元钱,够她和奶奶一天的生活费。趁着孙女学习的空,奶奶也会拖着病痛的身体偷偷编草绳。 心事只能讲给小黄狗听 家里只有刘晓和奶奶两个人,而更多的时候奶奶听不见她说了些什么,家里的小黄狗就成了她的伙伴。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膝下撒娇的时候,刘晓只能跟小黄狗诉说心事。更多的时候,为了能让自己有勇气面对这一切,她想着以后能赚钱养活奶奶、能将母亲、叔叔和妹妹都接来一起生活,就会觉得自己很幸福。 自从父亲去世后,刘晓一件新衣服也没买过。虽然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刘晓一个人的肩上,但她并不觉得有多委屈。“感谢妈妈将我带到世上,将来我挣钱了也会照顾她。”说起自己的母亲她却没有一丝怨恨。 “如果妈妈身体好的话,肯定也会非常疼我,可是因为生病,有时候她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刘晓说。 明年住校奶奶怎么办 在好心人的资助下,自强自立的刘晓照顾着年迈的奶奶,学业却从未落下,一直保持班里前10名的成绩。别人比自己吃得好、穿得好,刘晓都不羡慕,她的心思全放在了照顾奶奶和学习上。 如今,一个问题却让刘晓愁眉不展:明年她就要参加中考,到时候学业肯定更加繁忙,不可能每天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只能住校。可是奶奶该由谁来照顾呢? 刘晓还有一个大伯和两个姑姑,多年前大伯去了淄博便很少回来,这几年身体不好,回来的就更少了。两个姑姑住在离东大河村几十里远的村子里,都有各自的家庭,难以抽出时间来照顾刘晓和奶奶。 由于年事已高,已经90岁的奶奶孟兆生疾病缠身。刘晓上学的时候,家里剩了奶奶一个人,每天她就坐在大门口的台阶上等着孙女回来,也盼望着有个人能跟她说说话。 傍晚做好饭后,奶奶又拿着拐杖到门口等孙女了。“在这坐着,见一个人过来就以为是晓晓,光认错人。”孟兆生老人说,她也盼着大儿子和两个闺女能时常来看看。 刘晓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她不在,奶奶的生活起居都成了问题。孟兆生老人说,自己不想成为孙女的负担,现在还爬得动,能到商店买个馒头,自己烧点汤喝,“真希望我早死了晓晓就解脱了,可我走了晓晓就没伴了。”说着说着她的脸上流下了浑浊的眼泪。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晓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