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爱民
2009年,四川考生黄蛉因在高考作文中写甲骨文被称为“甲骨文达人”,黄蛉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就读两年后破格转入川大本部学习,由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崝专门负责培养。11月4日,何崝称其浮夸靠不住,不愿意再教,已向学校提交辞呈。 (本报今日A15版) 只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会读《文心雕龙》”,“甲骨文达人”黄蛉就被指导教授指斥为“信口开河”“浮夸靠不住”,进而向学校提交辞呈不再教黄蛉,真令人惆怅若失、深感遗憾。 黄蛉因在高考作文中写甲骨文一举成名,而川大也将其作为具有一技之长的“偏才”“怪才”招录其中,并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方案,指定专门的教授为其“开小灶”。这充分体现了川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书育人理念,也为“甲骨文达人”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绝佳平台。如此美好的初衷却遭遇教授弃教的尴尬,恐怕责任不完全在黄蛉有多“浮夸”,倒是这位教授有些过虑多疑,欠缺一点开明和雅量。 我们常说的所谓“怪才”“偏才”,无论是能力素质还是为人处世,大抵不能和那些全面发展的“全才”可比,甚至存在明显的短板和缺陷。正因如此,才显得与众不同、卓尔不凡。作为教育者就该充分认识这一特性,多发掘其特长,少盯住其短板,多一些宽容理解,少一点求全责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其“怪”到极致、“偏”得出奇,才算教育培养成功。如果以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标准和思维来衡量“特长生”,显然会使其灵性丧失、个性全无,“泯然众人矣”,那特招和特教还有什么意义? 再者,黄蛉说自己“会读《文心雕龙》”,就算有点“浮夸”,也犯不上是什么大错,就算是,也该需要教授正确引导和悉心修正。就此给他扣上一顶“靠不住”的人品帽子,还公开弃之不教,未免小题大做,虽然维护了自己的师道尊严和学术权威,却多少有些伤害和侮辱一个成长中的学生心灵。 在此,我要对这位教授进一言:尊师的前提是爱生。不妨对这些“怪才”来个“见怪不怪”,不妨对这些“偏才”来一点“以偏概全”,多一点“偏爱”,毕竟我们培养的是“术业有专攻”的特殊人才,就该剑走偏锋、多出奇招怪招。“怪才”学生当配“偏才”教授才对。
|
|